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
专题
>>
红色博览
>>
《红色闽西》(闽博编写)
>>
正文
曾经有过这样一群人——参与编辑新版《星火燎原》随笔(组图)
2012-08-25 09:59:52
来源:
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作者:项小米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
【
打印
】
【
投稿
】
【
纠错
】
【
论坛
】
【收藏】
E-mail推荐:
我们早已熟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斗争的艰苦卓绝,但过去我们习惯更多地谈胜利,很少披露一些我军历史上的“败仗”,在这些稿件里,恰恰是这些记录“败走”历史的稿件,为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革命道路的坎坷和斗争的残酷,从而通过不同角度展示了我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为理想为革命奋不顾身的战斗牺牲精神。在中央红军长征之后,红二六军团先是在湘鄂一带活动,后又转战千里深入黔滇,牵制了国民党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但在这一牵制敌军的行动中,孤军作战,四面受敌,战斗极为激烈残酷。中将郭鹏在《杀出重围》一稿中,记述了自己当年所在的红六军团51团在贵州梵净山被国民党军包围突围的经过,当部队左奔右突,怎么也甩不掉如蝗虫一样扑面而来的敌人、得知已被敌人重重包围之后,突围之前,被迫留下了所有的伤员,突围的同志想到留下的伤员,知道他们唯有一死,不免伤心落泪,可伤员们反过来安慰突围的同志:“你们放心地走吧,我们决不会在敌人面前屈服。”“再三地珍重,再三地叮咛,再没有比当时告别的情景更使人感动的了”,他们突过了一道山,又一道山,牺牲的人在不断地增多,“同志们那种顽强的战斗精神,是我永生不能忘记的。特别是三连连长,早在鸡公山战斗中即负伤,右臂被打断了。战后他因右臂已碎,自己竟毅然忍痛用菜刀将断臂剁去。在连日转战行军中……遇有断崖陡壁,便抱住伤口滚下去。”在一次战斗中,“眼看挡不住敌人的冲击,正在危急之际,忽然从后面跑过来一个人,他迅速地冲至前卫连阵地,左手持枪高呼:‘同志们,拼刺刀,跟我冲!’大家一见这血迹斑斑的空袖筒,就知道正是三连长”,“但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医务人员和药品,三连长的伤口在连日苦战中恶化了,当我最后去看他时,他握着我的手说:‘团长,我不能再和同志们一道战斗了!’不久他便牺牲了。”我们只知道古时候关公刮骨疗毒的传说,要知道,关公再坚忍,毕竟是在忍受医生为他治伤,而郭鹏中将的战友挥刀自断臂,那种坚忍、顽强,是关公远不可比的啊!这样的一些稿件,在老《星火燎原》里之没有被选用,原因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它们描述的是“败走”的经历,记录的是伤痛和坎坷,但在今天看来,恰恰是这“败走”,这“坎坷”,给了我们一部更加真实和令人震撼的历史,难道不正是这无与伦比的艰难和挫败,才更其烘托出了革命的不易和辉煌吗?胜利从来就不仅仅是幸存者的胜利,它同样属于牺牲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选择稿件的标准,对于过去的标准,我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但今天,时光毕竟过去了五十年,今天的眼光,要比过去宽容许多,同时也客观许多,换了多个角度来看同一段历史,我们像是得到了一柄历史的多棱镜,它让我们知道了不同角度上历史之光的折射,也让我们知道,一部军史,一部奋斗史,从来就不只是铺满鲜花和锦绣,而那绚烂的鲜花锦绣,正是无数热血浇灌和织就的。
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对于许多早有定论的历史结论,喜欢反着说,似乎不如此显不出思想者的特立独行,不如此不足以骇世惊俗。比如:国民党共产党不过是兄弟相残,若国民党执政,今天的中国一样会走上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靠的是政治权术(这还算好听的,有说靠阴谋起家,云云)……奇谈怪论并不让人惊诧,惊诧的是官办的报纸、网站、媒体也常跟着起哄,让人想不明白他们的屁股到底坐在哪儿。如果对历史了解肤浅,又不肯动脑子,乍一听很容易信服。其实,这许多问题的答案,早就存在于《星火燎原》之中了,细读这些稿件,许多本来就清楚的问题,变得更加有根有据,更加坚信历史不可被人随意涂抹。如果当年国民党没有被赶到一个小岛上,而是留下来执政到今天,我不知道是不是会比共产党做得更好,但我清楚地知道,在1949年那个当口,国民党早就烂掉了(烂的起始阶段还要更早,在围堵红军的时候,就已经烂得不轻),无论在政治、军事、财政、官兵关系、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上,已处处尽显败国之象,独裁统治、腐败无能、军队山头林立、嫡庶争斗、纪律松弛、令禁不通、官员贪污腐败、漠视民生,即使有个别清醒之人,也无奈大势。看后来一些国民党要人的回忆录,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形,郭汝瑰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他初到部队时见到的情形,令他触目惊心,每一级长官都在利用自己的权力巧立名目、谎报人头、截留物资贪污军饷,由于他不谙此道提出质疑,立刻被周围同僚视作异己而遭疏远排斥,他当时心中就有了疑问:这样的现状,如何战胜共产党?而共产党这边的情形呢?李桂林在《我的第一个指导员》中这样写道:在滇东,他认识了他的第一个指导员,指导员跳下水田和他一起劳动,打消了当地农民对红二军团的顾虑,也打动了他的心,从此跟着红军走上长征路,在过草地的时候,粮食没有了,部队杀了马,由于他年岁小,不能自制,一块小小的马肉很快吃完了,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际,又是他的指导员将自己分得的一小块马肉给了他,他得以活着走出草地,而他的第一个指导员永远留在了草地上……红军基层干部是这样,高层指挥员是怎样?红二军团的士兵吕玉清回忆了这样一件小事:三五年六月红军围困龙山时,吕玉清的团长到前沿阵地去了,团部就留下他一个新兵看家,团部在一座破庙里,晚上,军团长贺龙带着警卫员来了,不一会儿战士们就在破庙里呼呼地睡熟过去,只有贺龙一直坐在破庙前的地上思考着什么,夜深了,下起了雨,贺龙向吕玉清要求能否点一些柴火烧来烤烤,吕玉清为他抱来了柴火,“夜深了,老总好像有点困了,手抱着膝盖,头低着打盹,这时我细细地打量他,只见他腿上糊着好些黄泥巴,脚上的草鞋有一只耳子都烂了。”“我往庙里看看,地上已经睡满了人,确实太挤了。老总一定是觉得挤不下了,才一直这么坐着,于是我说:‘首长,我叫他们腾个地方您睡一会儿吧?’他拒绝了我的建议:‘不要,让他们多睡会儿吧,他们太疲劳了!’我心里想:‘难道你就不疲劳吗?’”这就是共产党的军队,共产党的官兵关系,像这样满怀深情记述自己的首长是如何爱兵爱同志的稿子,在《星火燎原》中实在是太多了。这样一支军队,当它的首长一声令下的时候,怎么可能不舍身拼命往上冲?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两军交战,解放军横扫千军,国民党军一触即溃,除了指挥者用兵如神的因素外,来自军队内部的动力和反动力同样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连蒋介石自己在逃亡台湾之后,总结国民党军兵败原因时都这样说:“你们今天做军长、师长的人,如果真正凭自己的学识能力,在外国做一个团长的资格都不够!……一些基础训练项目,像瞄准、射击、侦察、联络等,军官都不放在心上……部队里不仅做不到同吃,同穿,同住……而且将领们还要侵吞军饷……共军干部对于这些,到可以说是完全做到了。他们官兵之间,只有职务上的区别,而没有生活上的悬殊……”他最后痛心疾首地说:“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我们今天这样颓唐腐败,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看过这些,不知那些认为应该由国民党替代共产党执政的思想家们,应该做何感想。至于今天那屡见报端的贪腐现象,我也为之愤慨,但这是另一个命题,至少在1949年解放军和国民党军对峙于大江两岸那个当口,国民党是已经没落了,腐败了,而彼时彼刻共产党和他的军队,正如初升的朝阳,蓬勃向上,充满光明和力量。
再说毛泽东的才能。上将杨至成在稿件中这样记述:在第三次反“围剿”战役中,红军主力三万余人被国民党军重重包围在兴口、龙冈一线,他随着时为红军总政委的毛泽东在山里转了几天也没能跳出去,通过几个晚上在沙地上、山坳里用马灯研究地图,毛泽东下决断:以罗炳辉率十二军佯装主力北上牵引敌人,主力从兴国、宁都交界处一个只有五里宽的山口跳出去。是夜,“三万人马一点儿生息没有,攀藤附葛,翻山越岭向西疾进。走了一个多钟头,突然停下来了,我们随毛政委赶到前面一问,原来没有路了。向导是地方一个区委书记,急得直挠头。毛政委看看指南针,说:‘方向没有错,我们到前面去探一探,实在没有路,我开出一条路来’……”结果,部队跟着毛泽东,用刺刀劈开荆棘,硬是开出了一条路,“两面山上敌人野营的篝火闪着红光,”此时老天又来帮忙,山上突然下起了大雾,满山白茫茫一片,“我们趁着这天然的烟幕,猛力疾进,回望尖岭垴已远远甩在后面了……”看到这里,让人一阵颤栗,“实在没有路,我开出一条路来!”这是何等的气魄,这就是毛泽东的气质,一生不怕难,不服输,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目标明确,一旦定下决心,百折不回,这句话,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军事政治生涯的精髓和写照;每当读到这类文章,总有一句歌词跳出来,那就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我说的神,不是从封建迷信角度,也不是个人崇拜那种神,而是综合毛泽东身上各种优秀的个人素质得出的结论,他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军队、后来是党的领袖,一定是他身上那些不同凡响的东西在起作用。想想看,以湘江之滨那支从血污中蹒跚前行的败军,一年后以不到三万人的疲弱之师历尽艰险到达吴旗、多半人瘫倒在老乡家中,伤的伤,病的病,真正是溃不成军,那时,论人数、装备、物资,共产党和国民党完全不具可比性,谁会想到这支军队十几年后会得到天下?而率领这支队伍无数次起死回生、从疲弱到胜利的,正是毛泽东。建国前,毛泽东的威望基本不是靠行政命令、个人崇拜,而是这一仗一仗打下来的,像杨至成这样的稿子,信手拈来。四渡赤水被毛泽东自己评价为“平生得意之笔”,是时,遵义会议才开过,毛泽东原一直被排斥在军事指挥之外,此时刚刚被增补为政治局常委,在党内军内都非最高领导,只是与周恩来、王稼祥一道,负责红军的军事指挥,而当时他的指挥也非所有人心服口服,包括常胜将军林彪,一渡二渡赤水,红军日行百里,穿插迂回,林彪曾几次提出疑问,质疑为何“不走弓弦走弓背”,弄得战士身心疲惫。当历史还在进行之中,尚没有结果的时候,本来就有若干可能,质疑只是对某一种可能表示怀疑,主张另一种可能,这并不是错。但事实一再证明,毛泽东的智慧确实高出了他周围所有的人。当所有人都迷茫不知所向之时,唯有毛泽东目标坚定,一仗一役,耐心调整计划,捕捉战机,直至在金沙江边将蒋介石几十万军队甩在身后……今天细细读来,那一仗一役,步步精确,需要何等高超的胆识和智慧?错一步,就没有这支军队,更遑论今天的政权,要知道,在毛泽东一生,这样危机重重、起死回生的战斗比比皆是,即使是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也不是所有指挥员可以做得到的,你怎么解释毛泽东不是具有非凡的才能?再往后看,毛泽东的军事理论著作基本完成于到达陕北之后,而这些理论早已实践于红军初创的井冈山时期和长征时期,只是由于戎马倥偬追兵在后无法梳理,而这些理论之后又淋漓尽致实践于后来的解放战争,那一场场气吞山河的战斗,完全是一个战争天才的杰作。在战争舞台上,毛泽东和蒋介石是平等的,毛泽东赢的完全靠实力,靠他的军事战略和指挥天才,靠他周围那些对革命对人民忠心耿耿、无私无畏的开国战友,靠和共产党人鱼水相依的人民群众,而他的对手呢?即便蒋也算得一个军事家,但他周围腐败丛生,人际关系恶化,与人民群众意愿背道而驰,正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组合,形成了1949年前后的历史趋势。我们都知道,趋势一旦形成,是很难逆转的。
翻阅这些沉睡了几十年的手稿,像是跋涉在一条朝圣之路,而心情在神圣之余始终无法摆脱一种感觉,那就是沉重,当年征文时有一个要求,要求作者尽量记叙自己最刻骨铭心的经历,结果是许许多多老红军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记叙长征,他们几乎都写到了过雪山草地的艰苦卓绝,但每个人的感受又有不同,当年觉得“事实重复”、“过于简单”的稿子,今天读来觉得惊心动魄,“重复”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那样从鬼门关趟过,“简单”是因为他们拙于表达,而他们用那么冷静的口吻去描述一个又一个死亡的时候,恰恰是这种“简单”的叠加,构成了最大的震撼!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我白天看稿,晚上做梦,就这样在不断的激动中度过。从那些笨拙的字迹中,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世界上真正存在过这样高尚的人,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够将可以挽救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把青稞炒面塞给战友,只因为战友比他更小;他们已经虚弱到走不动路,却依然能在湍流中用尽最后一点力气,将身边的小鬼推上陡岸,而自己被激流吞噬;甚至第一次肯定地知道,有人是吃了倒毙战友的遗体,才得以活着走出草地……
有一篇稿子写到了军装。这篇稿子激发了我对军装的一系列联想,想起了我刚当兵那会儿。我们刚当兵那会儿军装刚刚改成国防绿,说实话,真不怎么好看,可老兵们不这么认为。我心里最想要的是老兵身上那种一洗就发白的军装,这欣赏多半是从我们连长那来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对新兵连连长印象深刻。她姓魏,湖北人,齐耳短发,湖北口音很重,说话水平未见得很高,我却听得句句入耳,无来由地,我佩服她,欣赏她,觉得她特别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里的连长,其实无论从身高还是长相她和芭蕾舞里的连长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可我就是固执地觉得,红军里面的连长就是她这个样子的,永远精精神神地做事,精精神神地走路,小胳膊一挥你就想跟上她冲锋。她就穿了一件那样洗得发白的军装,这军装将她衬托得更加干练,精神。每次站队训话,我的注意力并不在她讲的话而在她的军装上,心里不住地想:我要是有这么身发白的军装就好了,我一定要搞一套。机会很快就来了,老兵复员了。老兵的心思和新兵是如此的不同,他们在临走时唯一的愿望是用旧军装换一套国防绿。于是新老兵们的交易开始了。新兵用崭新的国防绿换下了老兵的旧军装,彼此都十分满意。我也乘机和一个河北籍的老兵换了一套,就是彼此的号不太对头,她比我整整矮了一头,那也不管,一号换四号,先换了再说。许多时候,占有欲就是这样支配人们做下一些并不划算的事情。后来的结果是,新兵全体列队被魏连长狠狠地骂了一顿,她对我们说:“军装是国家发给我们的,就像战士手里的枪,枪是可以拿来随随便便交换的吗?”这话对新兵蛋子很有权威,以为军装真的等同于枪,而不知道它们实际上还是有区别的,交换一下也不是什么犯天条的事。魏连长责令我们把军装换回来,可她对我们有权威,对那些已经干了三年的老兵可就没什么法力了,没有几个肯把已经到手的国防绿再还回到新兵手上。这次交易就这么不了了之。虽没有闹出什么太大的乱子,事后却没有一个新兵真敢把老军装穿在身上的。
以后又换了几次军装,质料从的确良换成了混纺,换成了马裤呢,颜色从国防绿变回了黄绿,松枝绿,帽子、领花和帽徽也有了多次改变……可我也不知究竟是为什么,还是最喜欢刚当兵时老兵身上那种洗得发白的军装。平心而论,每一次的换装无论从质地还是样式,比起老式军装来总归要神气或者干脆说洋气,我却偏偏一直对老军装耿耿于怀。前年又换装,这一次的换装大不同以往:礼服、常服、帽子、鞋子、鞋子分夏天的船形鞋和冬天的靴子,然后是衬衣,长袖的短袖的,每样先两件,以后还有,然后是裙子,袜子,礼服上的无数配饰弄得人头大,什么领花肩章、姓名牌、军种牌、绶带,还有你过去见都没见过的资历牌……把礼服照着说明书七七八八弄好挂起来,看上去简直就是一棵圣诞树,面对这么一大堆东西,你不禁从心里说:咱们国家可真有钱啦!大概是由于东西太多,还顺带发给你一个衣箱,好让你顺顺当当地把东西提回去,让人一边心想有关部门替咱们想的可真是周到,一边却在嘀咕:这不是浪费人民的钱么?
按说人可不该得了便宜还卖乖。可要说心里话,我还是怀念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老军装。我常常在想,这是为什么呢?编完我说的这篇文章,我觉得似乎有了答案。
写这文章的老红军是个江西兴国籍战士,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出发时身上穿的还是在老家当老百姓时的衣服。他在机枪连当战士,每天扛着机枪走几十上百里,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衣服上结了一层白霜,机枪将他的两肩磨出了大洞,只能找块布胡乱补上,补了又破,破了又补,两个肩膀补丁摞补丁,厚厚一层。每到宿营地,累得只想睡觉,可一想到自己这身又臭又酸的衣服,就顾不上休息,赶紧去找个小河沟把衣服漂洗一下,然后挂在树上,可这下行动就不自由了,赶上紧急集合,只好穿上湿衣服就走。遇到派勤务或是站哨,衣服就洗不成了,只能在睡前把衣服晾开,第二天穿着浆过一样的硬邦邦的衣服继续行军。他是多么盼着能有一身替换的衣服啊!
打完遵义,连长给了他一块面子不宽的蓝布,说:“你的衣服实在叫人看不下去了,赶紧想办法找人再做一套吧!”随后又是紧张的行军作战,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衣服,可他只要一想到背包里那块蓝布,心里就说不出的踏实。他背着这块布,跟着部队在贵州、云南、四川转了两个多月,衣服一直没做成。三月里部队来到一个小镇,传说可能会休整两天,他便赶紧找到了一个会做衣服的老乡,老乡答应给他快做,当天晚上想到自己真的就快有一套新衣服了,他竟然激动得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号音急促响起,部队夜半就要出发,他顾不上吃饭,冲到老乡家,说明衣服不能做了,部队马上就要走,老乡忙取出裁好的衣料给他,他跑了几步又想起还没给人家报酬,又折回去给人留下一块烟土。离开小镇,又是紧张的行军,三渡赤水之后,来到一个小村,上级传话下来说是要休整几天,他于是又赶紧找了一家老乡赶做衣服,老乡和他婆娘两人上手连夜为他赶做,叫他晚饭后来取,心想这下衣服可以上身了,谁知快到中午时通信员来通知,午饭后出发,他慌了,跑到老乡家,老乡和婆娘正在赶做衣服,眼看快做成了,就差衣袖、衣领、裤腰还没上,扣眼还没锁,他谢过老乡,拿了“半成品”跑了;部队出贵州、入云南、渡过金沙江,一直到了四川,一天,在会理一个村子宿营,因为到的比兄弟部队早些,估计在这里有一天多时间,加上他的衣服已经实在破烂的不像样了,他又拿着半成品去找人,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娘听说有人要赶制衣服,当即表示那晚上一定做完,明天叫他穿上新衣服走。谁想部队又是在凌晨紧急集合,战士去找大娘,大娘为将衣服赶完,昨晚将衣料送到两里地外的儿媳那里,让她连夜帮忙赶做。这下不但衣服没做成,连那块一直是他精神安慰的“半成品”也永远离开了他。大娘红着眼圈拉着他手说:“伢子,对不起你……”战士走了很远,回头看那大娘还在抹泪……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关闭窗口
·上一篇:
红军西路军女子先锋团政委——吴富莲
·下一篇:
女兵与雪山草地——献给邓六金
loading...
评论加载中...
·
红色闽西的精神文化盛宴——龙岩首次举办全国“博物馆建设与管理”高级研修班侧记(组
·
我馆召开《红色闽西 功载千秋》专题片脚本讨论会(图)
·
郭滴人大义灭亲
·
毛泽东在才溪的故事
·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闽西》主题展走进曹溪镇——“四进”活动之进乡镇(组图)
·
毛泽东与新泉整训理论研讨会在连城举行
·
博士将军 世纪传奇——涂通今将军从军八十年暨百岁寿诞
·
龙岩市举行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图)
·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陈列改版初具规模
·
红色闽西新星歌舞艺术团庆祝建国64周年演出活动在我馆举行(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本
站检索:
标题
全文
作者
关键字
来源
特稿:将军胸怀 书写天下——鉴赏赵勇田珍藏的中国人
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耿仲琳:耿仲琳向“辞典”说不
十八大提出要重视“智库建设”
努力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探索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
黎荣华: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特稿:树碑昭英烈 存史启后人
黎荣华:永远的老兵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
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