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情况,可以说明1929年10月初到10月中旬一段时间为该词的创作时间。
2、从“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一句分析。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后,连克汀州、龙岩、永定、宁洋、漳平、上杭,取得前所未有之胜利。这些城市中汀州、龙岩、上杭为其中最重要的三座城。特别是上杭城攻克后,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三省“会剿”,为红军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休整机会。红四军人数发展到7000多人,每个纵队由2个支队扩展到3个支队。所以,笔者认为“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实际上展示出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后取得的重要战果。那么,这首词创作的时间当然为红四军攻克上杭城后。
3、从词的意境上结合作者当时情景进行分析。这首词通过上下阙的对比,描写了革命斗争的可喜形势,反映出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洋溢着革命胜利后的喜悦之情。这一情绪的表达是作者出自内心的赞叹和流露。从毛泽东7月离开红四军到闽西地方指导工作后,心情就一直不太好,再加上患了严重的疟疾,甚至在金丰大山还险遭抓获,心里的压抑可想而知。直到他接到红四军基层干部和战士代表的“敦请信”之后,心情才有所好转,特别是10月10日左右坐担架来到上杭县城后,与朱德等人促膝谈心后,心里的积郁才消散。因此,这首词应当是在作者到达上杭县城之后这段时间的创作。
4、从词透露出的信息进行分析。从原来的传送稿到最后的定稿,词中对当时的情况非常了解,10月初的军阀混战,收拾败兵残部,与攻克上杭县城后红四军决定出击东江的情形相吻合。那么如果作者还只是在永定的金丰大山中是无法得知那么多信息的,只有在上杭县城,回到红四军后,才能得到这些消息,不然“风云突变”就无从谈起了。《军魂——古田会议纪实》等反映毛泽东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也得到反映,军阀混战的情况,出击东江的决定等都是毛泽东在上杭县城得知的。 从这里也可看出,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应定位于毛泽东在上杭县城居住的这一时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的创作时间为毛泽东居住在上杭县城的这一时间段,即1929年10月10日左右到达上杭县城到10月20日离开上杭县城。这一时间跟《毛泽东从韶山到中南海》一书中所述时间相吻合;与《毛泽东诗词鉴赏》、《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两书大体吻合。此外,笔者以为公木将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下限设在重阳节前,没有依据,应该与《采桑子•重阳》的创作时间前后都有可能,所以将下限放在红四军出击东江撤离县城的时间为宜。
解决了创作时间问题,创作地点也迎刃而解。根据上述时间,《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的创作地点为上杭县城,具体点也可以说是临江楼。因为在上杭期间,毛泽东一直居住在临江楼,他的身体还未恢复,一边调养一边在此畅谈工作,活动范围较小。
以上考究,可能挂一漏万,只求抛砖引玉,尽可能靠近真相。中央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认为《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是上杭红色历史的第一道彩虹,他说“在已发表的《毛泽东诗词集》中,在一地填两首词,或者说以两首词来描写一地的战争景象,抒发革命情怀,还没有第二例。”当然,他比较谨慎地采用了“在一地填两首词,或者说以两首词来描写一地的战争景象”的说法。
《清平乐•蒋桂战争》和《采桑子•重阳》是双峰并峙的诗词杰作,闪烁在上杭县城、临江楼上,成为上杭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上杭红色文化的一道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