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革命老区———宁夏盐池县南部山区一个偏僻小村。1936年,红军西征经过我的家乡,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趣事。
红军“四字牌”
红军初来乍到,除了长途行军作战所带来的疲劳和补给极度困难之外,就是人员、牲畜口渴难熬。盐池这一带常年干旱少雨,素有“宁给一碗油,不送一碗水”的说法。红军大队人马到此地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
据老人们回忆,村子里仅有的一口水井站了双岗,每人只能发一小碗混浊不清的井水,且又苦又涩。这一年西瓜大获丰收,可西瓜再多,也是杯水车薪,限于当时的条件,红军将士也不可能以瓜代水解渴。据说有一个老汉有沿路好几十亩瓜田,几日下来被红军买得所剩无几。虽然买卖公平,老汉倒也乐得很,但他也有难处,原来家有老母,想留下一些西瓜孝敬老人。但老汉对红军不了解,不敢拒绝前来买瓜的红军。正在为难之际,他看到一位貌似红军的大人物,就吞吞吐吐地讲了心里话。这位红军首长当即吩咐人在老者的地头立了一块木牌,顺手写了几个字匆匆离去。瓜农看着屈指可数的瓜,半信半疑地摸着牌子想心事。别小看这几个字,要比今天洋洋几千字的大篇红头文件管用得多。只见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一股又一股从此经过的红军指战员只要看到这牌子,立刻转身返回,再不提买瓜的事儿。等到大队人马走完了,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又回来看瓜田,大吃一惊的是一个瓜都没少。老汉百思不解其意。于是顺手拔下牌子跑到识字先生那里让念念上面究竟写了些什么。先生告诉他:上面只写了4个很平常的字———不准入内。瓜农明白了:红军说得到做得到,真是仁义之师。从此,老人逢人便讲这件他从未遇到和听说过的稀奇事。一传十,十传百,乡亲们都好奇地摸着这块牌子赞叹不已。有的村民建议把牌子供奉到祖庙上,有的建议挂到宗寺里,作为镇村之宝。老汉叹了一口气说:“还是由我珍藏着,好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
照价赔偿
使当地群众难忘的是红军视群众为亲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损坏东西必照价赔偿,而且十分严格,广大将士模范地遵守。以前,无论是中央军还是马匪军损坏群众东西是不屑一顾的,根本谈不上赔偿,群众也已习以为常,敢怒不敢言。据家父生前讲,我家祖上传下的一尊大坐柜甚是珍贵,令人称道的是那两只特大抽屉美观又细腻,据说是檀木制作的,平素父亲谁都不让碰。那些马匪军也许看上这两只抽屉大有用场,每次来后,顺手将里面的东西随意朝地下一扣,拿到外面当骡马盛草料用的器具。时间久了,再坚固的抽屉也难免被损坏,其中的一只有一侧被牲畜坚硬的蹄子踩掉一块。家父心疼极了,可又不能说半点反对的话。
红军来后,家父看到红军那救民于水火的革命激情和与群众鱼水情深的一幕幕情景,非常感动,主动抽出那对抽屉帮红军喂骡马,红军不答应都不行。事后,当细心的红军小战士发现抽屉有一缺口时,误以为是自己的骡马踩坏的,非赔偿不可。父亲再三解释是马匪军所为才算了事。谁知这事又传到红军首长耳里,认为难以说清,坚持要赔偿。知道父亲不会接受,红军在临走时悄悄留下一张纸条:“照价赔偿所损抽屉之光洋贰元,请查收。”落款:红军。家父双手颤抖,心情非常激动。为此感慨万千,发自内心对天长叹,喊出了“仁义之师,胜利之师”的心里话。这件事传到乡亲耳中,大家都很感慨,悄悄传颂着这件事,甚是动情。
类似的事迹还很多,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红军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环境条件下打开局面的,红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靠的是长征精神,如果我们今天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这一艰巨历史重任下,能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