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光阴似箭,转眼到了翌年春天。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也是当地藏族群众最忙碌的季节,李福祥与卓西一家人白天忙碌地平整土地、准备春播。晚上闲下来后,李福祥常想:等帮卓西家种上庄稼春播结束后,那时候外出上路也比较方便了,我再出去到更远的地方试着寻找部队,以便尽早归队。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场灾难正悄悄向卓西家走来。在繁重劳动之余,李福祥发现卓西老人近来经常不停地咳嗽。一天晚上李福祥又被一阵剧烈的咳嗽声惊醒,他急忙披上衣服来到卓西老人身边,只见老人脸色潮红,咳得上气不接下气。卓西老人见李福祥来了,握着他的手用嘶哑的声音说:“祥儿,我可能不行了,我要是死了,这个家就托给你了……”话没说完卓西老人又剧烈地咳嗽起来。李福祥像亲儿子一样安慰老人说:“阿爸,地里的活,你就不用管了,你安心养病吧,你的病会好的!”卓西老人微微睁开眼睛,深情地注视着李福祥,欣慰地笑了笑。突然,他松开李福祥的手,竟这样与世长辞了。卓西老人的病逝使与卓西相依为命的老伴身心受到难以承受的打击,不到半个月身心憔悴的阿妈也病逝了。李福祥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按照藏族风俗习惯料理了卓西夫妇的后事。
卓西夫妇在不到半个月内先后病逝,留下未成年的道吉。若这时候李福祥按照他年初的计划出去寻找部队,这个藏族同胞家就可能垮了。想到这里李福祥又勇敢地挑起这个藏族家庭的生产生活重担。此后李福祥与道吉相依为命,三年后他们还清料理老人后事所欠的债,他还给道吉娶了媳妇成了家,很快道吉又有了孩子,卓西家有了第三代人,李福祥又与卓西家第三代人在一起和睦地生活。
正在这时,一场大瘟疫席卷四川省巴塘县境内,李福祥、道吉一家人全病倒了,李福祥一连七八天高烧不退、神志不清。当李福祥好不容易从死神手里挣脱出来时,发现道吉夫妇已被瘟疫夺去年轻的生命,只剩下道吉不满周岁的女儿。
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李福祥决心用自己诚挚的爱,再一次使这个藏族家庭起死回生。李福祥为此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按照藏族习惯,给道吉的女儿取名叫“志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李福祥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志玛拉扯大,直到志玛成家并生了个儿子叫高松。在高松很小的时候,志玛又在一次流感中不幸死去,志玛的男人因生活所困撇下儿子高松远走他乡。已经上了年纪、含辛茹苦了大半辈子的李福祥又义无反顾地挑起抚养卓西家第四代人的担子。为了这个藏族同胞家庭的生存,李福祥一次次被迫搁浅了寻找部队的计划。
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革命战争年代曾为革命作出贡献的各类人员分别落实相关政策、给予一定待遇,李福祥在与卓西一家四代人苦熬了近半个世纪后,生活也发生了转机。1980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党政领导,了解到李福祥曲折坎坷的经历后,深深被他的精神所打动,决定把年已71岁的古稀老人李福祥接到县城供养,并发给一定生活费。令李福祥感动万分的是,他是享受着长征中失散红军的待遇,他的晚年又与红军以及长征联系在一起。所以,当县领导征求他有何要求时,李福祥沉思片刻后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他住到县城后要继续抚养高松,直到高松能独立生活。二是他要求看守该县红军山下的烈士陵园,以此弥补自己当年未能如愿走完长征路的终生遗憾。言为心声,李福祥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各种磨难后,他爱人民、爱藏族同胞卓西一家人的想法丝毫没有变。在不幸离开长征部队的近半个世纪中,他爱红军、向往回归人民军队的愿望也丝毫没有变。
失散红军李福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证明,失散红军战士同走完长征路的红军战士一样是“英雄好汉”,他们是经历任何生活磨难都压不倒的英雄好汉;失散红军战士同走完长征路的红军战士一样是“宣传队”,他们以自己无私的情怀和为各族人民群众默默奉献爱心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失散红军战士同走完长征路的红军战士一样是“播种机”,他们在长征沿线播下了革命种子,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份贡献。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