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冲及先生的党史著作处处体现着这种宏观思考。他的长时段研究如《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架构宏大,从甲午战争写起,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党的成立、国共从合作到内战、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从“大跃进”到大调整、“文化大革命”直至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等等。在漫长的叙事和宏大的架构中,始终贯穿着明确的主线,他以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的主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线索,展开对百年历史的叙述,正如《史纲》最后一章中所点明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他的短时段研究如《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以1947年的中国为舞台,全景地展现了这一年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美国政府的政策选择、战略行动,中国农村、城市各个阶级、群体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变迁,中国社会氛围和民众思想的嬗变。这种全景式的叙述始终围绕着开篇即提出的一个主题:“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二十年来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国民党从优势转变为劣势,在内战战场上从进攻转变为被动挨打,由强者变成弱者;反过来,中国共产党却从劣势转变为优势,在战场上从防御转变为进攻,由弱者变成强者。双方力量对比在一年内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直接影响并支配着此后中国的走向。”同样,他的人物研究,也常能跳出具体叙述的束缚,上升到哲学或理论的层面进行思考,写出兼具史学之长和哲学之美的文章。比如他在党的领导人诞辰纪念时的一系列文章、讲话,能从人物数十年的漫长生命历程中抽象出最具代表意义的几个关键词,比如“战略思维”“主要矛盾”“群众路线”之于毛泽东同志,“光荣而不朽”“温暖”之于周恩来同志,等等。
斯人已逝,但先生对党的历史、党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思考、研究,既有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意义,又为后来的党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值得我辈永远铭记,并沿着这条道路将先生未竟的事业努力做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