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屋前)
我们看到的这面墙上的这圈东西叫褶子,是当地老百姓圈围鸡雏、晾晒豆谷隔离鸡鸭所用。在战争年代,这圈叫褶子的东西,却成了解放军休息室里的席子,见证了老百姓对共产党军队的拥护,见证了民心所向。临朐战役期间,青州的农民,却把自己晾晒豆谷隔离鸡鸭所用的褶子拆掉,给解放军休息做席子。
(北屋前)
我们看到的这个石制品叫掐臼,是农耕时代劳动人民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在生活用具中,掐臼是最简单耐用的东西。它分臼窝和掐锥两部分。在北方掐臼的功用一般是用来舂(chōng)数量不大的糙米、杂粮、米粉和面粉,在南方还兼带着打糍粑。陈毅元帅出身小地主家庭,打小最喜欢吃母亲做的糍粑。
墙上挂着的这对花篓主要用途就是上山挑运柿子、地瓜、玉米等农作物的。
(后院)
我们看到的这是粮囤、鸡舍、猪圈、马鹏……
(西屋前)
我们看到的这盘石磨就是当年为子弟兵磨糊子、摊煎饼用的,当然,在战斗之余,战士们都会帮老乡们推磨、倒碾,洒扫庭院。这是解放军区别于国民党部队的显著特点,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也是我军取得胜利的法宝!
我们再看一下这面墙上这两架被称为“播种机的祖先”的耩子。
耩子是一种传统农用播种的工具。这种木制的耩子在上个世纪分田到户后就少有人用,退出农耕舞台至少30年,如果还有,那么不是朽了就是散架了,要想找个完整的估计很难。
还有大锄小锄,“叉耙扫帚扬场铣……”这些农具,都是当年解放军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使用过的。
前些天,我国的传统民俗日历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传统民俗日历是农耕文化的千年沉淀。农作物的播种,无论麦田或秋田,都要掌握准确时间节气,不同季节使用不同的农具。”我听过老农民介绍,“比如‘白露没有雨,犁地要早起’;‘小满不满,芒种开镰’,芒种时收麦需要镰刀,打麦需要石磙子、木锨;耩子是播种时节用的;大雪时天寒地冻,用石磨磨粉,生产粉条、粉皮……”
节气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是“非物质的文化”。农村有广博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旧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创造了很多当时颇为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工具逐渐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视野当中。“如果不搜集,我们的子孙后代怕是再也见不到或只能从影视作品中见到了。”这里展示的这些农具、畜舍和生活用品,不但使农村丢弃的生产、生活用品和畜舍有了归属,更重要的是可以记录本地及周边地区近代农村的发展与变迁,对我们的后代进行乡土历史文化教育。
(即将出院)
红色根据地青州,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共留下革命旧址遗迹270余处,其中转战青州的遗址就有25处,其中有十余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几处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希望不久的将来陈毅纪念馆也位列其中。
谁对百姓好,人民对谁亲。陈毅传奇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纪念馆前基地周边,鲜花、国槐环绕,与围子山青松翠柏相映成趣。
(出院)
“南天一柱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这是郭沫若先生写给陈毅元帅的诗,元帅的诗曾受到毛主席、党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因此我们还将建立陈毅元帅诗碑廊。
诚恳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以利我们进一步完善。
请各位领导跟我一起向围子山方向进发:
各位领导,我们现在可以向围子山瞭望——这是一个有古代围子墙的山头,自2015年开始,修建围子山山顶亭子三个、复建旧房屋三间,山道2500米,围子跺口周边设施在修建、修复中。在提升改造时,尊重历史,保留原有特色,传承红色历史记忆。
我们可以看到围子山上的一个个垛口和这些石屋,都是我们在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复建的,当年,陈毅元帅和他的战友们就曾在山顶的几间破旧石屋前冒雨用他的德国望远镜瞭望弥河东边的朐山、盘龙山、尼姑山,指挥临朐战役,当我们沿着现在铺设的石级——“解放军路”穿过,到达山顶就能感受到了。
“解放军路”是当时连接东南方向——临朐县城与临朐战役指挥部的一条通道,是当年革命前辈们为了祖国事业的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走过的道路。我们这里只是走“解放军路”的一小段。
当我们穿上解放军服装,带上解放军军帽,重走当年解放军小道,虽然只是一小段,还是让我们大汗淋漓,不由唏嘘当年创业艰难,感叹现在时光美好。不仅仅是对我们体力和耐力的小检验,更引发我们对如何走好今天的新长征路深思。穿行泥巴、石阶、与荆棘、丛林间,当年解放军战士们的身影仿佛依然在这里跃动,那一个个奔走的身影,是对新中国诞生坚定不移的盼望和实践,那坚实的脚印好像还镶嵌在这小道上,指引我们前进的道路。在这里,大家共同聆听革命先烈的奋斗史诗,探寻共产党人的初心,感悟共产党人的使命。在物质条件渐渐改善的今天,这品质更显得弥足珍贵。向历史致敬,向历经辉煌的汗水致敬!
(山顶)
我们现在通过的围子山门,是在原来木门的基础上修缮的。进门后我们看到的这座七米高的立像就是我们敬爱的陈毅元帅,雕象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临朐战役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
陈毅生前既是一位元帅,又是一位副总理,还是新中国第一任外交部长。陈毅是我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身正气,一生传奇,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红色的土地,犹如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承载着血沃中华的历史源流,在新时代展现出独具魅力的风采。
今天,走进革命老区青州,天依旧蓝,水依旧清,山清水秀之中,到处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澎湃活力与激情!
参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樊光湘,男,汉族,1962年3月生,山东省临朐县龙岗镇樊家庙村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红色作家、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专栏作者,中国当代作家联合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联合会签约作家,潍坊市“五老”志愿者关爱宣讲团成员、党史国史宣讲队副队长,青州市“五老”志愿者关爱宣讲团副团长,青州市党建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青州市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青州市政协常委、主持中共青州市委党史研究中心(青州市地方史志研究中心)工作、青州市政协常委、三级调研员。擅长散文、小说、民间文学、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及诗词创作,尤其在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创作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先后在近百家省级以上报刊杂志上发表资政报告类论文600多篇、新闻稿件6800余篇(约56000千字)。出版发行专著20部,参写、参编著作、教材20多部,于地方文化和编辑工作亦有颇多研究和建树,被誉为“红色作家”,被多家媒体称为社会科学家、史学研究专家、党史理论教育专家、党史专家、著名作家、当代名人予以宣传报道;目前主要从事党史宣传教育与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