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
队员给老人按摩
耄耋的共产党歌
闹革命,我们就叫他毛泽东同志
青年要有共产主义理想
群山庇护的根据地
柔石铜像
重走革命的道路
专注地寄语
庄严的纪念园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年青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力量!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中国一定能解放……”听着苍劲的歌声从黄茂泉老先生口中唱出,我们像是了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迎着旭日,冉冉升起。那是属于革命岁月的共产党党歌,唱过九十年,依然刚劲有力,铿锵激昂。
2017年正值建军90周年,建团95周年,浙大学子以精彩纷呈的实践成果献礼母校120周年校庆,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8月1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一行14位同学赴浙江宁海,开展寻访缑城的红色记忆系列活动。
宁海历史悠久,文化昌盛,仁人志士辈出。从1926年建立党组织以来,无数革命前辈和英雄的缑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进步事业,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一则则壮美的篇章。“左联五烈士”柔石英华光照千秋,朝鲜战场白衣战士马梅君永垂不朽……当我们重温那段历史,仍深深为革命先辈舍生取义、前仆后继的精神感动,我们找寻褪淡的红色足迹、捡拾散落的红色余烬,希望将这一段属于这座小城而随着岁月长河流逝的赤色记忆能被零星拾起,能够照亮摸索着前行的年青一代们。
追忆烈士生平,怀念“金桥柔石”——参观柔石故居
(柔石,原名赵平复,曾任左翼作家联盟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1931年在上海被捕遇害。烈士牺牲后,鲁迅曾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追悼他和其他死难同志。)
参观柔石故居的前一天晚上,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先行学习了解柔石烈士的生平事迹。第二天上午,初识柔石的大家怀着一颗仰慕的心来到这位革命先烈的故居,回到近一个世纪前先生曾住过的小院。
故居位于宁海的老城区,不起眼的外墙并不引起注意。院门不大,门上是金色的牌匾——柔石故居,系鲁迅夫人许广平所题。小院不大,卵石地基,正面为堂前厅,立着柔石的半身铜像,炯炯的目光向前,透出一种对反动派的藐视和革命必胜的信心。
通过前一晚的学习会,大家对柔石的生平有了大概的了解,队员们都很有感触。铜像前,书桌旁,展台边,同学们既是参观者又是讲解员,联系自己了解的故事,纷纷向大家讲起自己眼中的柔石,“柔石还有一个笔名叫金桥,合在一起是‘金桥柔石’,这是他童年时常走的一座桥。幼时无知,而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青年思想的进步,柔石逐渐有了自己的见解,他将四字拆开,分别作为自己的笔名。对待敌人要像石头一样坚硬无情,对待人民要用自己的鲜血搭建一条金色的桥……而这四个字,正是他短暂一生的写照。”这是烈士笔名的由来。
“1918年柔石考取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那时的浙一师正是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柔石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立志做一个‘有思想的学问家’。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归宿,直到1925年北上做了北大的旁听生,聆听鲁迅先生的讲课,使他感到‘真是平生之最大喜事,胜过了十年寒窗’……不断接触进步思想和有志青年,让柔石逐渐成为一名坚定勇敢的革命战士。”这是烈士求学的经历。
还有柔石与鲁迅先生共事、在“朝花社”工作的经历,以及柔石著作的读后感。来到《为奴隶的母亲》前,队员陈梓赟说道,“这是一张张灰色的旧时代照片。小说描写的是浙东农村流行的‘典妻’现象。主人公春宝娘是一个穷苦妇女,丈夫嗜赌,又患了黄疸病,为了生计,将春宝娘出典一个大老婆不能生育的老秀才,做他生孩子的工具。……她从没有以独立的人格出现过,而只是附属品。作品借典卖妻子的故事,批判封建主义对女性的迫害。”
参观时即兴的讲解和演说让大家对柔石的生平记忆深刻,置身昏暗的小屋,面对《战》的手迹,“匕首!毒箭!/古今武具,罗列在面前,/天上的恶魔与神兵,/也齐来助人类战!……”我们仿佛回到那暗无天日的时代,回到那水深火热的生活。这是一位怎样的青年,在烈士遗物与队员们的言语之间,似是越来越走近了。
参观后队员们都对柔石的事迹与精神印象颇深,感触良多,“单纯地浏览参观一遍也许只是看过,但是即兴讲解和感想分享却让烈士的形象更加鲜活,留给我们的印象也更加深刻!”队员仇源如是说。
挺进深山僻野,瞻仰革命之火——参观山洋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1948年8月,浙东游击纵队主力“机动部队”南下,与台属“铁流部队”武装在梁皇山平溪会师。中共浙东临委和台属工委领导宁海党组织,紧密依靠当地群众,在山洋为中心的大块山区及岔路、前童一带,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解放运动,将山洋创建为较具规模的浙东游击根据地之一。)
山洋革命根据地位于岔路镇山洋村,地处浙东大峡谷境内,由宁海城区出发近三十公里。驱车开过乡村公路,夹道的水杉似戎装的士兵,翠绿笔挺。在这片土地上,革命的精神随处可见,不少长辈们是听着革命的故事长大的,村头巷尾处处能看到红色的印记。沿险要的山路向上,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水库,车行路险,风光秀丽,翻过一个个山岭,直到一个鲜红的标志映入眼帘,庄严的根据地纪念园矗立在山头上。
讲解员王式坤老师就住在纪念园附近,对这片红色浸染的土地有着别样的感情。看到我们来,王老师显得格外高兴,因为纪念园地处山区,平时参观的人不多,而且到访的多为政府公职人员。“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接触并了解那段历史,让红色的血液继续流淌。”
纪念园不大,由展厅、广场和纪念碑构成,展厅分四个模块,依次介绍宁海及台属(宁海在解放前属于台州)地区党组织的活动与主要战役。1947年1月,中共上海分局为重建浙东革命根据地召开会议,将浙东党组织的工作重心放到我们台州地区(宁海在解放前属于台州地区)。为了贯彻上海会议的精神,1947年1月底在宁海县召开党支部会议(即梅花村会议),具体落实上海会议的相关要求。会议将山洋定为台州地区游击队伍的根据点、游击队伍相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可以这么说,山洋革命根据地是上海会议和梅花村会议的产物。
梅花村会议是解放前宁海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会议决定从隐蔽精干转向武装斗争,此后“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壮大革命力量,打开了宁海县的斗争局面。这是一次决定台属人民命运的会议,会议的名称也是因为当天下大雪,全村梅花盛开而得名并流传开来。
在山洋活动的主要是三个县的几支部队:来自台州地区天台山的“铁流”部队,来自宁波地区四明山的“机动”部队和来自绍兴地区会稽山的“灵活”部队,这三支部队组成了我们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四支队,简称浙东四支队。支队主要配合南下的大军主力部队解放了台属的各县。7月5日,解放军攻克宁海。6日,宁海解放。7月8日,攻克象山。7月10日,象山解放。至此,浙江地区所有县市都已解放,新中国成立的曙光也渐渐明晰。
王老师详细的介绍与丰富的馆藏文物让队员们重温了宁海党组织的成长和地区的解放历史。展厅以曙光中的宁海全景图结尾,看着群山环绕的宁海县城,朝阳下熠熠生辉,那是七十年前革命先烈用血肉和生命换来的。让我们牢记这段历史,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建设更美好的宁海,更强大的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