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员在华屋林红军革命烈士纪念亭的合影
华屋新貌
依山傍水新华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成为重要的生产力。不少地区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上,加入了文化,生态等多种产业驱动发展模式,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近日,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瑞金精准扶贫调研团队的同学们发现,他们所走访的江西省瑞金市黄沙村华屋小组,正是走上了这样一条“文化之路”。从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到扬名千里的“红色文化旅游地”,华屋这一路走来,勇气与智慧兼具。
红色基因,芳名远扬
初到华屋,队员们就发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华屋一早就拥有“红色”的印记。据介绍,从1929年至1934年,当时仅有43户的华屋就有18位青壮年参加红军并壮烈牺牲,其中有17位在参加红军出发前于蛤蟆岭种下了17棵青松。于是,每逢清明,十七棵青松的所在地便成为了村民们叩首祭拜,寄托哀思之地。而坊间“十七棵信念树的故事”亦是妇孺皆知,成为了红色教育和信仰教育的良好范例。正是因为红色的基因一脉相承,华屋的红色旅游才得以蓬勃发展。
红色文化,一脉相承
今天的华屋现代化与原生态并重并重发展欣欣向荣。但是,村主任黄先生却告诉队员们,在《若干意见》出台之前,黄沙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华屋着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将红色文化一脉相传。如今,华屋村的红色标记处处可见。村口铭刻着“红军村华屋”的石碑屹然耸立,所有烈士家属的门牌上都有相应的记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他们保留了部分烈士家属所居住的土坯房,张灯结彩,用以承载旧时代的印记,以及人们的哀思。不仅如此,村中中和文化服务中心内建有华屋红军祠和村史馆,供人们瞻仰英雄烈士,了解学习华屋的发展史。此地已经成为了瑞金干部学院、中共瑞金市委党校等单位的现场教学基地。华屋红色旅游的“重头戏”还是对“十七棵松”所在地蛤蟆岭的开发。如今的蛤蟆岭进行了公园化的建设。整齐的石板道,木质围栏,曲径通幽。漫步于此,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一路上即可见十七棵松巍峨耸立,树干上挂上了其所对应的烈士英名。在山顶建有共军烈士纪念亭,华屋村所有烈士的名字铭刻于上,供人们瞻仰纪念。目前华屋已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前往华屋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红色旅游,多元开发
为发展红色旅游,华屋也进行了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瑞金市华屋乡村旅游发展公司联合华屋群众建起了一排排鳞次栉比的中式洋房,其既做村民们的住宅用,又是家庭旅社,客房统一规划,既解决了华屋土坯房问题,又为旅游事业添砖加瓦。不仅如此,华屋村民们还发展了百香果,火龙果等蔬菜水果的种植采摘,垂钓烧烤等产业,为华屋旅游添上了一抹亮色。有游客告诉队员,来到华屋就是想趁周末带自己的孩子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红色文化。华屋,已成为附近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不二选地。
今天的华屋红色旅游蓬勃发展,黄沙村主任告诉队员们,他们希望继续挖掘发展华屋乃至黄沙村的旅游资源,相信华屋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