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里的青铜展品
国博展品:被迫签订条约的大臣奏折
红楼里堆放运动标语的会议室
实践队员在红楼前的合照
这里,没有军博热烈的红色装潢。文字与雕像,红砖与城墙,它们裹挟着拭不去的尘土将历史如故事一般娓娓倾诉。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大红楼,8月2日,蓝田学园“赴京津冀红色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团来此进行第二日的社会实践。
<一>
金缕玉衣、四羊青铜方尊、涡纹四系彩陶瓷……国家博物馆中,一鼎青铜、一身金衣、一座雕塑……那些经过千年沉淀的,并不光彩鲜艳的展品身上,有岁月的流转,有时间的痕迹,有历史的诉说。这是一个国家的璀璨文明,是前人先辈的智慧闪烁,是中华民族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直接体现。
千百年来,风云变幻,我们看到历史文物的斑斑锈迹,也看到它们难以掩盖的伤痕累累。国博里的每一件物品仿佛历史与文化的交融,它们如春雨浇灌文明,却也用碧血艰难泣写着复兴华章。
“奏为形式万分急迫,呼吸即成事端,冒死允夷所请,以拯民命。”从中国近代史走来,自受尽欺压与凌侮的屈辱而始。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的奏折在《复兴之路》的展览里静静陈列,发黄的纸片上,要求割地赔款的墨迹永远载入史册。黑暗笼罩的几十年里,我们几乎丢掉数千年的民族自豪与荣耀。
觉醒,奋起,反抗。 失败,探索,富强。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黄兴先生的对联高高悬挂。乱世出枭雄,苦难现英才。苍劲的笔锋下,是革命的奋起,人民的挣扎。辛亥革命的烈火燃尽,直至南昌起义的枪响划破天际,直至中华民族抵抗日军侵略的血肉长城,直至中国梦、强国梦。
这是一条布满荆棘却面向光明的道路,民族的复兴,需要人群中闪烁出的耀眼明星,需要全体中华人民的共同奋斗,需要在混乱时代中思索救亡图存之路,引领指导我们共同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宏图。
<二>
北大红楼,这座并不精美的建筑,在百年前曾群星闪耀。思想交汇与碰撞,激射出耀眼的光芒。
自1918年建成以来,作为北京大学文科大楼与校总部所在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鲁迅等一群富有开拓精神的思想家在这里汇聚,书写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上最为斑斓的时代篇章。在这座看似普通的建筑中,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党的早期领导人在这里工作学习,在这里传播共产主义思想。可以说,北大红楼是思想解放与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线,也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第一站。
一位实践队员激动地说:“初见这四层建筑时,它并未在我心中掀起很大波澜,可当我参观完毕,念及曾有多位大师在同一幢建筑里任职办公、曾有多本新兴思想的杂志在这里编辑发行、曾有多位爱国青年在这里举起了五四运动的横幅标语,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黯淡的年代里,他们灿若星辰如奇迹。
小小的办公室曾经是吸引众多青年与李大钊讨论马克思主义的地方,讨论室里复原的白色横幅堆积如小山,一间间不大的教室里曾有中外教授站在讲台上,讲授珍贵的哲学、伦理学等课程,一张张不大的书桌上记录着伟人们奋笔疾书的每个日夜。实践队员们坐在小小的木质课椅上望着黑板,似乎也听到百年前激烈的争论,感受到思想艰难的跃进。那些追求变革与进步的青年们从这里迈出第一步,敢于推翻旧有价值观念接受新潮思想,敢于上街游行为国家与民族呐喊,这是满腔爱国热血的迸发与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