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第二学期,我们迎来了近现代史这门学科,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以下是一个小范围的关于钱塘江大桥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人知道钱塘江大桥,却不清楚它的种种历史。但幸运的是,同学们对这个纪念馆很有兴趣,很想要去了解的。
所以我们小组组织成员前往钱塘江大桥纪念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2017年4月2日,我们一行人出发,来到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初见这个纪念馆,不大,可能只有两个篮球场的大小,但馆内的橱柜里,墙壁上摆满了曾经的记忆。随着一张张的照片和文字,仿佛带我们回到了八十多年前……
八十多年前,中国处于被侵略的位置,无论从民用还是国防角度,钱塘江都需要一座桥梁连通南北。1933年,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茅以升,受邀赴杭州兴建钱塘江大桥。在此之前,几乎所有此类桥梁,均由外国人一手包办,因为中国人缺乏技术。然而,钱塘江自古凶险,上游时有山洪暴发,下游常有海潮涌入,台风天则浊浪排空,因此外国人认为中国不可能在钱塘江上建桥梁。但茅以升并不这么认为,他经过调查后,说只要人力,物力适当,那么钱塘江造桥也并非不可能。他找来曾一同在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求学同学罗英当助手。建桥经费则由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奔走筹集。
1934年的冬天,钱塘江大桥动工了,然而与此同时,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已经踏进我国东北地区,并对华北乃至整个中国虎视眈眈,妄图毁我中华,占为己有。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茅以升,反而促使他更加坚定的造桥。在开工兴建不久后便遇到各种困难,木桩难打、沉箱难装、钢梁难架……钱塘江的地质和水况一再构成技术障碍。在茅以升不断攻克这些困难的时候,战争的硝烟已经悄悄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茅以升期望着上海能够阻挡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最终以上海沦陷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茅以升对无法把握这大桥的命运感到无比的焦虑。果不其然,在数月后就接到上级政府的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那个桥墩上留下的长方形大洞,其实就是来预防这一刻的危机。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个引爆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内,怀着亲手掐死亲生孩子一样的痛楚,茅以升一直陪伴着历经艰险建造的大桥,直到看到最后一根引火线接好。
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炸毁,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难忘、最难熬,最艰难的一天,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没落在了日寇侵略的烽火中。在大桥炸毁的那一晚上,茅以升凝视着由他一手炸毁的大桥残余,看着江岸边的熊熊大火,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大桥必复”。1946年,茅以升回到劫后的杭州重修此桥。1953年,钱塘江大桥铁路、公路全部恢复通车,复桥夙愿终得实现。
如今,钱塘江上耸立着六座大桥,钱江二桥,三桥……唯有钱塘江大桥桥名不变,依然坚强屹立在大江之上。
大桥北境,竖起了茅以升的全身铜像,我们带着敬意向这位伟人致敬。我们永远怀念这位中国杰出的桥梁专家,深沉的爱国主义,人们也不会忘记钱塘江大桥的这段惨痛的传奇历史。就是承载着这样的希望,来纪念这段不能忘怀的历史,人们才建造了这个纪念馆来向后人展示当时的故事。馆内那一幅幅带着历史色彩的黑白画、那橱窗里当时工人下水的潜水服、那简易又神奇的测量工具、那一张张写满满的手稿……无不展现了那时人们为造桥梁的艰苦,和那段铭记的历史。
八十多年历史,大桥久久屹立在母亲河上,远远眺望着您的身影,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大桥致敬。钱塘江大桥是诞生在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的宏伟建筑,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抵御外辱不屈不挠、发奋图强的铁骨豪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吃苦耐劳,开拓新的优秀品质;赞美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无往不胜的进取精神。塑造了为钱塘江大桥做出贡献的群体英雄形象。而茅以升以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倾毕生精力誓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强国作为己任天职。是新一代爱国分子的杰出代表,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感悟一:永垂不朽
参观了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后,我感受到了上一辈老工程师对工程的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他们用生命铸就的钱塘江大桥,到了即将建桥80周年的今天,钱塘江大桥仍然可以实行通车,上通汽车下通火车。正是茅以升和他们团队的辛勤付出,才成就了钱塘江上建桥的不可能。钱塘江大桥建于抗战时期,日本曾对大桥进行轰炸,但正是老一辈的先驱日以继夜的工作,以及像蔡永祥一样的革命烈士,拿自己生命保证大桥的正常通车。他们建的桥屹立不倒,他们的精神更是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