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扶贫早已成为乡村现阶段工作重点。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池州九华“国风·印象”文化支教团队为助力乡村扶贫,加强小学生爱国意识,提高乡村学子政治素养,贯彻爱心支教初心,于7月8日下午开展了一场爱国主题宣讲活动。
血色怒火:四万万人同一哭
“曹汝霖简直坏透了!”一位小男孩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慨,哽咽出声。志愿者通过播放五四运动相关影片让孩子们对那段国家积贫积弱,主权被肆意践踏的近代历史有了初步的认知。观看过后,孩子们都难掩激动,愤愤不平。常被教育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孩子们的愤慨正是源自内心对中华民族的深深认同感。当代中国复兴之使命,系于青少年。孩子们内心生发的爱国之情,正是与国事业奋斗源源不断的动力。
小男孩发表观影感受 姚亭玉/摄
岁月鎏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而沉默的人永远只能沉默。”文文弱弱的小女孩,却指出了清朝朝廷、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软弱无能。志愿者们对于历史的讲述让孩子们明白国家危难时刻,是无数的仁人志士站在了历史的最前方守卫着祖国。
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当志愿者们谈及戊戌变法,谭嗣同的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令孩子们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对先烈表达了敬仰之情。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民族大义的种子。
学生发表对革命先烈的看法 姚亭玉/摄
绿色寄语:我辈岂是蓬蒿人
为了让孩子们将爱国精神与当代和自身联系在一起,志愿者准备了一个手书“我想对青年说的话”活动。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纷纷在纸上写下了心中想说的话,一时间教室的氛围安静而肃穆。
“感谢你们为中国所做的一切,等我长大了也要成为像你们一样的人,即使不流血牺牲也要为祖国做更多的事……”一位孩子写到。影片和和志愿者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顾让孩子们的心中生发出未来的期望,将自身与国家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孩子们的梦想与希冀是乡村的未来,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民族之兴,系于教育。孩子们有着远大的理想,中国的青少年们向世界印证“我辈岂是蓬蒿人”。
孩子们“想对青年说的话”优秀作品 姚亭玉/摄
国色添香:同心追梦启新程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孩子们响亮,整齐的朗诵声回荡在教室里。一首艾青的《北方》让孩子们热情高涨。读毕,孩子们齐刷刷的小手对着屏幕上的国旗致以少先队员队礼,表达对祖国最高的敬意。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只有爱国才能让富国强国。少年行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志愿者采用多种方式营造爱国主义氛围,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提升爱国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