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叙事诗,取材于六十五年前那场扭转乾坤的渡江战役。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继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又一次伟大战役。如果把蔡洼会议视为渡江战役的起始,崇明岛解放标志着渡江战役的胜利结束,那么渡江战役应达半年之久。如果战役自1949年4月20日20时发动算起,至6月2日止,则历时四十二天。是役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三万余人。渡江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图谋,宣告了蒋家王朝二十二年反动统治的终结,谱写了人类正义战争史上的又一恢弘乐章。安徽是渡江战役指挥中心所在地,又是渡江战役主战场,江淮大地为这一辉煌的乐章,留下了星辰般的闪光点,也为诗作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创作素材。诚如作者所言:关于渡江战役的文献资料,已经汗牛充栋了。但以诗歌的形式展示这场战役尚无先例。诗人独辟蹊径,决心以诗人的视角以及诗歌的形式表现这场战役。《渡江颂》设计了四个篇章:《剑指江南》、《胜利之塔》、《家住瑶岗》、《红旗飘扬》。每一篇章中,作者都选择了若干个历史的节点,用诗的语言诠释。四个篇章像珍珠一样被串联成一部鸿篇诗作,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宏大的渡江战役情景交融的场面。《渡江颂》是渡江战役全过程的历史记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一场正义战争的历史记录。“怎么能够相忘/ 在并不遥远的一九四九年的春天/ 一支由百万雄师组成的/正义之师/代表着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愿望/ 在赤旗的指引下/ 横渡千里长江/ 谱写了一曲历史的交响。”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这部诗作,其实,就是读一部历史,确切地说,就是读一部波澜壮阔的渡江战役史。
这是一部抒情诗集集。诗中的情,并非卿卿我我的儿女情,亦非惨惨凄凄的人间悲情,而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情,为着新中国的诞生不怕抛头颅、洒热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士情,也有对逝去的革命前辈、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诗作者对渡江战役这段历史的深情回眸,对革命前辈的景仰,所激发出来的一腔情绪,都熔铸到了诗歌中。有一张照片,是渡江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的合影,“合个影吧/ 让这一瞬间永远定格/ 没有客套推让/ 没有官阶大小排名顺序/ 随意地一站/ 便成了五座巍峨挺拔的山峰。 ”“他们穿着/ 与普通士兵一样颜色/ 一样质地的棉军服/ 显得臃肿/ 但他们眉宇间/ 透出的坚忍不拔的气质/ 即便是古代贵族华胄/ 也觉汗颜/ 他们充满生机的脸上/ 漾出自信的笑容/ 将地球的东方照亮了。”从这些诗句中,我读出了作者对渡江战役的领导者、决策者无比崇敬的感情。作者在《桐城中学》一节中写道:“将一场战役的指挥部/ 设在一所/ 名震遐迩的校园内/ 实在独具匠心/ ”“战争与文明/ 在这里/ 和谐相处/ 其实并不矛盾/ 今天的浴血奋战/ 不正是/ 为了明天文明的花朵/ 竞相开放。”作者的情结,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这是一部励志诗集。作者以诗言史,以诗言情,亦以诗言志,以诗育人,全诗的史、情、志交融,时空交错,跌宕起伏,作者的大情大爱,让读者怦然心动,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作者之所以要写这部诗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释放他心中的大情大爱:“我想通过这部书阐述一个朴素的道理:人民用小米将革命喂大了。人民用独轮车将革命推进城里了。革命再不需要小米,再不需要独轮车了。幸福的人们啊,不该忘记生硬的小米,不该忘记吱吱呀呀的独轮车,不该忘记革命征途上仆倒或长眠的烈士,不该忘记为了革命不惜倾家荡产、不惜家破人亡的父老乡亲,不该忘记他们就像不该忘记我们的列祖列宗。”这是诗人的呼喊!“革命真苦啊/ 从上海望志路106号/ 艰难起步/ 一路血流成河/ 一路前赴后继/ 一路可歌可泣/ 历经二十八年的/ 风雨兼程/ 才登上天安门城楼/ 千万先烈的呐喊/ 汇聚成庄严的国歌。”这是在告诉人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要永远珍惜!读这部诗集,可以唤起人们对红色历史的深情回忆,和对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的景仰,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国梦、我的梦而不懈追求。
《渡江颂》篇幅很大,但结构严谨;叙人叙事,无刻意雕琢,无哗众取宠;语言明白晓畅,形象生动,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虽无华丽的辞藻,但思想内涵丰富,感情充沛,意境高远。《渡江颂》是为昨天写的,是为今天写的,也是为明天写的;是为青年大众写的,更是为当年参加渡江作战的英雄们而讴歌的。低吟、品读这部诗集,我觉得颇有味道,犹如喝一杯老酒,唱一支老歌,听一支新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