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召力、更有吸引力的红色教育品牌,准确生动呈现标志性历史事件、场景及细节,让红色故事更好走进青少年视野,更好滋养青少年心灵。
创新红色资源呈现形式,推动红色教育入脑入心。红色资源的宝贵育人价值需要不断创新呈现形式、丰富文化载体,更加全面系统地展示其精神力量。编写本土红色读本。深入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地方红色教材和读本,将其有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等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青少年感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开展沉浸体验教育。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在红色资源集中的文化空间开展缅怀纪念、入党入团入队仪式和志愿讲解等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其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红色戏剧节、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红色歌曲演唱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沉浸式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展宣传教育渠道。推出云展览、云直播等展陈活动,推动红色资源走上“云”端。综合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宣传方式对红色资源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增强红色教育的互动性、体验性。
构建红色资源育人体系,实现红色教育一体推进。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红色资源育人体系,不断完善红色资源育人的学段衔接,实现红色教育一体推进。组建培养一体化教师团队。吸纳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师以及红色教育领域相关专家学者,形成整体性、一体化的红色教育教师团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育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运用红色资源教学的能力。推进大中小学红色教育一体化。对红色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优化整合,形成红色育人体系。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课程规划与设计,促进红色资源在学校间共享共用,推动红色教育有机融入大中小学全学段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红色教育工作格局。凝聚大学生党支部、中学生团支部和小学生少先队组织的合力,通过共同开展红色主题活动、联合举办红色教育展览等方式,使红色教育在不同学段间实现无缝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发挥红色资源凝聚功能,形成红色教育全员合力。应积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参与的红色育人氛围,凝聚教育合力。落实学校教育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的协同育人机制,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管理服务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融入红色教育,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组织实施“红色家风传承工程”,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红色书信诵读、红色家风故事会、共产党人家风征文比赛等活动,发挥家庭在红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发挥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引导文化旅游企业推进文旅融合,打造高品质红色教育产品。支持社会公益组织、民间团体、志愿者等群体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教育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模范人物、退伍老兵等进校园、进课堂讲述红色资源背后的生动故事,引导广大青少年更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作者:姜玉峰、邱洋海,均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