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关注军史,我这几年与衡宝战役红色文化志愿者,一直行走在这条路上……
一:老战友深情地回忆

(原参与衡宝战役老战士、147师441团一营司号员、长春市农安县92岁郝明玉老同志回忆,但因为时间久远,郝老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了……)
1949 年9月13日开始,衡跨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衡宝战役打响,时正值湖南邵阳长时间下雨,绵绵秋⾬不断地飘落着。我49军147师与其他兄弟部队一路追击国民党部队黄杰兵团。
⻩杰兵团原是蒋介⽯的嫡系部队,装备⽐桂系优良,原来在湘北的澧县、桃源、常德、⻢迹塘⼀带,依仗⼈多势众,屡屡和我军对垒。在当时,我军都避开其锋芒。
据张晓青女士提供其父亲张长路(原四野49军147师441团部文书)回忆录记载:
衡宝战役进入邵阳地区后,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我军毫不留情地予以痛击黄杰兵团,⼀经交⽕,⼏个回合敌⼈便溃不成军,敌军沿湘潭经洞⼝的公路向贵州⽅向逃窜。我们在攻占新化县城后,经⽥⼼、新⽥铺等地在邵阳⾄武冈公路间的桃花坪一带截击桂系部队。

(原四野49军147师441团部文书张长路)
这天,天上飘落着倾盆大雨,饥饿、寒冷、疲劳、困倦一起向我们侵袭,但大家依然英勇杀敌。
我们在公路两旁伏击,把桂系部队打得人仰⻢翻,桂系大量的新装备,包括各种⻋辆、装甲 ⻋、大小⻋辆,堵塞了整个公路。
路面上积水泥泞,到处散落着⻝品、日用品等物资。数十公里山 路上到处堆积着⻋辆和燃烧的军用物资。 桂系部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怕物资被我军截获,为我 所用,便自己点火烧 掉。
敌军步兵部队伤亡更大,在遭到我军从两侧的山路伏击后,除死伤者外活 着的大部分都举枪投降,也有跳进公路旁边汹涌波涛的江水中。
连日的倾盆大雨使周围群山的河溪 早已积水爆满,山洪像脱缰的野⻢,顺着山坡的梯田小径⻜溅直下。
我们的狙击阵地正好处在一个 山洪聚积,汇入资江的总闸口和公路大拐弯处,路旁竖着一块大木牌,上面写着“铜盆江”。
汹涌奔 腾的江水争相注入,发出雷鸣般的吼声,如同⻩河的壶口瀑布。水性强些的士兵得以泅水逃生,也 有刚跃入江中即被汹涌的激流卷走。江中仅有几只小木船,穿梭般地来回为我们追击部队摆渡。
这时有一只较大的木船开过来,由于战士们追敌心切, 指战员们争先恐后上船,木船严重超载。当时 正值⻛大浪急,船至铜盆江心, 失去平衡倾覆。我们这些士兵大部分是东北人,且大部分不谙水 性。
我的一位战友高登昌,云南人,所幸碰上一棵被洪水淹没的柳树,他紧紧抓住树枝才得以 生 还。其余 40 余名战友都为这次战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战斗结束后,我师出版的刊物《战斗 报》 头版头条撰文追悼 45 位捐躯烈士,并向其家属寄发了烈属证明信函以示悼念。
在这场短兵相 接的战斗中,还有不少战友倒下牺牲,至今我难以忘怀这些牺牲的战友。我们化悲痛为力量,白天 战 斗,夜晚冒雨搜山抓俘虏。经过七昼夜连续战斗,敌军损失惨重,最后一天的午后三四点钟,被 击溃的一支桂系部队约有一千余人,被我军挤在一处山坳平地里,迫 击炮、轻重机枪,各种武器一阵 猛烈扫射。
敌军再无还击之力,倾盆大雨中。他们也无雨具遮雨,一些军官太太、家属,(其中大部 分为皖籍妇女)头顶着稻草把,拖儿带女跪在田间地头拼命的叫喊:解放大军不要打了!我们都是家属! 你们饶命!
经首⻓批准,我们冲下山去确认部分军官及家属身份,稻田里遍地倒着伤兵,哀嚎哭叫。部队 卫生员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为其包扎急救,在清点俘虏及军官中查出一名桂系军官——173 师师⻓刘 克威,他乖乖的举手投了降。
二、档案资料清晰的记录


(隆回县档案馆查到的资料)

(《隆回县志》记录的资料)
为了探明究竟,隆回县党史办罗斌主任、文史学者易立军等同志,又认真查阅了有关资料。
1994年版的《隆回县志》“大事记”:
“1949年10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九军一四七师解放隆回县。是日,解放军西安三支队二大队10余人在铜盆江潼关湾过渡因马惊船覆,仅一人幸免于难。”
隆回县档案馆的资料对后续的救援打捞工作也做了详细的记录。
……13日,当地政府组织人员打捞,打捞的有8人,分别是:李早福、李早昇、李本聪、李汉元、李早球、李本寅、范方先、曾献玉。当天打捞出四具尸体,捡出人民币壹仟元,此币因水浸坏,后投入水中,手枪一支。十四、十五日,又捞出三具尸体,冲锋枪五支,轻机枪一挺,大枪四支……
三:志愿者艰难地寻访
在隆回县党史办的支持指导下,文史学者易立军、范清海等传承红色文化志愿者,利用工作之余,走上了实地寻访之路。
他们顶烈日,冒风雨,走进了70年前衡宝战役铜盆江战斗现场旧址,走访见证者与参与救助的老乡,用镜头记录现场点滴……

(当年解放军在此乘船的白沙洲码头旧址)



(解放军官兵翻船的河段)

(今年96岁当年参与救援的李早福,记忆清晰,向志愿者讲述救援打捞情况。)

(采访88岁的范树庭前辈)

(意外事件的目击者、参与救援打捞者曾献玉之子曾庆伟)

(牺牲的解放军官兵当年安葬地)
我们在走访中得知,当地曾献玉、曾佻芳、曾梅芳、曾庆顺等老乡都亲眼目睹了这一意外事故的全过程。
综合这些老乡的口述整理:1949年10月11日,四野49军147师440团(编者注:1952年147师改为公安第12师,440团改为第35团)将士猛追桂系残敌,亟需过江,先头部队到达白沙湾码头雇了一只木船,近二十人上了船,一匹白马拴在船尾。
这天下着小雨,船顺流而下,行了约2里水路,到达一个回水湾叫铜港湾(报告写作“潼关湾”),此时战马表现异常,拼命挣扎,江中的木船失去平衡,发生意外倾覆。
船上的战士绝大多数是东北人,不谙水性而牺牲,只有一位云南籍的战士高登昌,在河流边意外碰上了一棵被淹没的柳树,他紧紧抓住树枝得以生还。本地的船夫识水性,又掖着船桨,斜斜地才上了岸。
因为部队急行军作战,救援打捞由当地政府乡贤组织,打捞了几天,打捞出了7具遗体。曾献玉是当地的大木匠,受政府委托在周围买棺材七副。
15日政府组织人员将死难的战士埋在铜港湾离江约25米的地方,头朝公路,脚向铜盆江。
18日上午,我军来了部队前来事发地点,了解救援打捞情况,祭奠牺牲的战友,感谢参与救援打捞的乡亲。当地政府将打捞的枪支上缴部队。
后来老乡李顺生在翻船的地方,又打捞出二十多块光洋。
这次事故,到底牺牲了多少解放军官兵,我们也不知道,当时,也没有听部队说过。这些解放军牺牲安葬在这里,过去有当地乡贤每年祭奠过,但没有见到有烈士亲人前祭奠来过,也很少看到政府有关部门来了解过。
1969年,当时掀起轰轰烈烈的改田运动,解放军战士的坟墓迁移。
四:久久地思考,永远地铭记

这6大本衡宝战役资料,由南下邵阳的老领导路福贵提供(路老也一直致力于给衡宝战役牺牲的烈士寻亲找家)。这看似一本本衡宝战役资料,其实,这是数千位牺牲的烈士英名记录,是上万家庭永远的痛、永远的念。
这些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70年前的铜盆江……他们是母亲心中“意恐迟迟归”的孩子,是妻子心中的“春闺梦里人”,是儿女心中宽厚可依的严父,是战友心中终身难忘的兄弟。
这些名字,绝不是一个冰冷的符号,一个枯燥的数字,他们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活生生的人!
我仔细地在资料上寻觅,认真地查找,终于找出了18位衡宝战役铜盆江战斗意外牺牲的烈士名字。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衡宝战役铜盆江翻船牺牲烈士名单(部分) :
1:余喜铭,25岁,平山县明家区,440团六连,战士。 2:刘显惠,29岁,北京市五区大营村(家属赵世义),440团六连,战士。 3:焦玉,24岁,北京市房山县,440团六连,战士。 4:傅长清,24岁,吉林西安区凌仁街,440团六连,战士。 5:尹甲左,22岁,河南区天宝村,440团六连,副班长。 6:尹甲右,27岁,河南区天宝村,440团六连,战士。 7:王兴武,24岁,440团六连,排长。原籍不明。 8:宫从信,30岁,440团六连,战士,原籍不明。 9:郑明贵,22岁,440团六连,班长,原籍不明。 10:杨林,28岁,铁岭县下二台子乡,440团六连,文书。 11:邓哲俊,24岁,和龙区百里村,440团六连,战士。 12:葛永泰,27岁,葛家区,440团六连,战士。 13:孙启祥,24岁,济南小口子村,44团六连,战士。 14:张振武,440团六连,战士,原籍不明。 15:井泉涌,22岁,河北省乐亭县六区方各村,440团六连,副班长。 16:于兴武,440团七连,副排长,原籍不明。 17:王树润,35岁,河南省十区小铺村,440团六连,战士。 18:杨一云,25岁,六区清明村,440团六连,战士。

(隆回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这翻船事故的描述,这牺牲烈士的记录,尽管因为历史久远,从老战士回忆、党史记载、军史记录、见证参与者口述来看,都存有一定出入,我们也无法还原当时最真实的悲惨场景,找出全部的牺牲烈士人员数据与名字,但铜盆江战斗翻船事故是真实的,牺牲的烈士是真实的,不管烈士有名无名,他们都值得我们怀念,都值得我们铭记。
历史无言,资料无语,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错过了对这些英烈的致敬,但这一个个英烈的名字,鲜活地在向人们诉说着战斗的惨烈,在向后人显示着生离死别的哀伤,更给世人留下了我军官兵“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
做为我们民间传承红色文化志愿者,我们只能用心用情尽力做好我们能够做到的。

当我们深情地回望铜盆江,回望铜盆江上横跨的大桥,回望铜盆江两岸山清水秀、人民安居乐业时,我们仿佛找到了这些牺牲烈士的初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是呀,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这些牺牲的烈士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我们该为这些牺牲的烈士做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