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中华商业第一街。 好八连——人民子弟兵的优秀群体。
画面一:3张戏票的主人,你在哪里? 1956年初冬。 一天下午4点多钟。八连战士黄长根正在紧靠人行道的哨位上站岗。天气很冷,寒风一阵阵袭来,直往他衣服里钻。黄长根那一双明亮的眼睛,警惕地观察着四周。忽然,一张长方形红纸头被风吹起又吹落,落在了黄长根的脚跟前,他拣起一看是三张连在一起的戏票,而且是当晚7点人民艺术剧院的。黄长根想,离演出还有3个小时,失主一定很着急,得想办法尽快找到人家。 下哨后,他跑步回到营房,向班长报告“拾到3张戏票”。班长立即让黄长根和另外一名战士童新根一起去找失主。 此时,离开场只有半个多小时了,小黄和小童一路“急行军”跑到位于茂名路、长乐路口的人民艺术剧院门口,焦急地大声询问:“哪位同志丢了戏票?哪位同志丢了戏票?”喊了半天,也没人应答。两人又来到问讯处询问,但问讯处的同志告诉他们,这不是单位定票,没法查。 戏票的主人,你在哪里?开始入场了,小黄和小童急得一身汗,四处张望,一些等退票的人,看到黄长根手上的票,一下围了上来:“退票吧,同志?”“给我!给我!我出高价!”黄长根连忙说:“不退,不退票!”时间已过7点,他们心里更是着急。突然,黄长根眼睛一亮,不远处一对青年男女正在互相埋怨,好象丢了什么东西,他急忙上前问道:“同志,你们丢了戏票没有?”女青年一下兴奋得叫起来:“是啊,我丢了,5排,2至6座。”座号完全一致,黄长根忙递上票:“快入场吧,时间已过了。”这对年轻人激动地分别握着两人的手说:“谢谢,谢谢你们!你们是哪个部队的,贵姓啊?”小童用手点了一下帽上的“八一”帽徽,拉着黄长根就走了。 画外音:3张戏票值不了几个钱,好八连战士却如此认真地寻找失主。为什么?为的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排忧解难,是子弟兵的职责。 画面二:树起一尊不朽的雕像 改革开放,南京路旧貌换新颜。 1992年4月,连队来到南京路上的协大祥商厦改建工地支援建设。为了抢时间,官兵们连日冒雨奋战,24小时轮换突击,从干部到战士每个人身上都是一身泥浆。第一天,他们挖土就用断了37把铁锹柄,许多战士手上起了血泡。 部队营房离工地较远,地方有关部门安排官兵住区委招待所,他们横竖不肯,坚持住在空气沉闷、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施工期间下雨,地方领导和工人师傅让换班下来的官兵到旅社里歇息,但他们为了不打扰旅客,就靠在弄堂的屋檐下“迷糊”一会。看到这一情景,一些市民感动地说:“多好的子弟兵啊!”黄浦区委一位领导感慨地说:“解放时我亲眼见过解放军睡马路,想不到90年代的今天又重见了当年的情景。” 官兵们不分昼夜战斗,不管自己有多累,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夜间用手推车运石块、砖头时,为了防止装车时产生的噪音影响居民休息,他们就找来稻草垫在车底,装车时轻手轻脚,不惊醒居民。凌晨,战士们离开工地时,又生怕鞋上沾的泥影响南京路市容,就用冰冷的自来水把解放鞋冲洗干净后穿着回营地。八连官兵用辛勤的汗水,在南京路、在上海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尊不朽的雕像。 画外音:南京路的霓虹灯很灿烂、很辉煌,但更灿烂、更辉煌的是八连官兵的无私奉献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