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烈士纪念亭,位于临时中央政府广场西南端。亭子呈五棱柱体,称五角亭。亭中设五角形石桌及鼓形石凳。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悼念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造的。其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筹建,钱壮飞设计,梁柏台担任工程指导,1933年8月1日开始动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整个亭子仿古建筑,典雅美观、古色古香。当时,叶坪广场中建成的几大红军纪念建筑吸引很多人前来观瞻,因此在此亭配有木板凳和石板桌、石墩、供参观者休息之用。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烈士纪念亭被国民党拆毁,就连亭座的红条石也都搬运到别处修筑工事。1955年按原貌重修此亭。“红军烈士纪念亭”几个字是模仿“红军烈士纪念塔”的字体而制作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略亭,位于临时中央政府广场北角。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烈士而建造的。“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是毛泽东于1930年夏在行军途中,盛赞黄公略的诗文。毛泽东听到黄公略牺牲的消息后,高度赞扬了黄公略的一生,并写了一幅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为纪念黄公略,临时中央政府在他牺牲的地方设立了公略县。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叶坪广场建造公略亭。公略亭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监造,钱壮飞设计,梁柏台负责工程指导。1933年8月1日动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亭子呈等边三角形,三脊攒尖顶,寓意为黄公略是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亭中立了一块三棱锥体的石碑,上刻有黄公略传略。红军主力长征后,该亭被国民党军拆毁。1955年按原貌修复,彭德怀题写“公略亭”以示纪念,这三个字保存在纪念馆。“公略亭”三字是模仿“红军烈士纪念塔”的字体而制作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生堡,位于临时中央政府广场东角,外观为碉堡形。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参谋长第十四军军长赵博生烈士而建造的。其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监造,梁柏台负责工程指导,钱壮飞设计。1933年8月1日动工,1934年1月31日建成。整个堡由青砖砌成,呈四方形,寓意为赵博生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牺牲的。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其被国民党军拆毁,堡内的《纪念赵博生同志》碑刻被当地群众秘密抢救回家保存下来,现珍藏在纪念馆。博生堡于1955年按原貌重建。朱德题“博生堡”嵌于堡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重新拟写了纪念赵博生烈士碑文,立于堡内。博生堡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检阅台,位于临时中央政府广场中央。是为准备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检阅红军而建造的,当时是用竹木搭成的简易便台。1931年11月7日上午,全苏大会开幕前,在这里举行阅兵仪式,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登台检阅了红军。19日,大会又在这里嘉奖了在历次战斗中有功的红军部队和指挥员,授予红一、二、三、四、六、七、十、十二、十六军和红三军团红旗各一面、并授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八位指挥员奖章各一枚。此后,该台作为集会、演讲和文艺演出的场所。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决定重修检阅台,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负责,梁伯台任工程指导,钱壮飞设计,并于8月1日开始动工兴建,1934年1月31日竣工,将原来的竹木结构改为砖木结构。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检阅台遭国民党军拆毁。1955年按原貌修复了此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