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东西长,南北短,是个扁形的院落,不同于一般庙宇规格,这是暗喻韩信功高受贬的困境。院心地面是中国象棋图形。传说韩信为象棋之祖,他被吕后以“谋反”罪囚于狱中,有个狱吏非常敬重他,请求授之兵法,韩信思之再三,才答应说:“三天后再说吧。”三天后,狱吏来到狱中,向韩信讨教兵法。韩信在地下画个大方框,中间画一界河,写上“楚河汉界”,分敌我双方各画了36个小方格,格中布着红、蓝共32个方小纸片,分别写着帅、士、象、车、马、炮等字。狱吏见了很吃惊说:“这是兵法吗?”韩信说:“你莫小看这72小方格,它可容纳千军万马,千变万化,奥妙无穷。用兵时只有通盘筹划、文武结合、配合有方,才能百战百胜。你精通此法后,可以无敌于天下。”狱吏听了双膝跪地拜韩信为师。韩信死后,狱吏为演练方便,他把方格画在纸上,并削木为子代替小纸片,由于棋子是木头做的,又用棋子布阵,如同打仗,却又不是实战,所以人们称之为“象棋”。
淮阴侯庙的正门门楣横书“淮阴侯庙”为谢冰岩先生手书,大门两侧对联是“仗剑辞淮市,桑梓留泓巨仁大义钦神鬼;登坛将汉兵,中原逐鹿伟略奇谋烁古今。”高度概括了韩信的仁义品德、奇谋异策和赫赫战功。大家看到淮阴侯庙,位于韩信湖南岸,背对湖水,背水列阵是兵家之忌,但这是韩信军事生涯的经典战例,寓意韩信用兵出神入化。而最后才见正门,也正是淮阴侯庙与其它庙宇的不同之处。
码头镇北1公里是著名的古寺惠济祠。惠济祠遗址地处码头镇二闸村,明清时期,因运河经过码头与淮河、黄河交汇,长期治水保证漕运,使这里地势如脊,三面环河,闸坝重重。惠济祠居于重岗之上,气势巍峨。惠济祠,又名天妃庙、铁鼓祠、奶奶庙。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明清时,黄河屡次夺淮,传言东岳大帝的女儿碧霞元君游历码头,降水怪、治水患,百姓造碧霞元君像供奉,船民为求平安敬香者云集。清乾隆十六年乾隆南巡,建行宫于祠左,因命重修惠济祠,仿内府坛院式,出府库白银三千万两修建,并立碑记事。供奉皇姑的庙为天妃庙,俗称奶奶庙,乾隆御碑现仍立在原址,碑型别致,雕刻精美。原后大殿供奉三皇五帝,再后的三清阁为崂山道士修建。惠济祠集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流派于一体,因运河船只过闸的数量多、难度大、时间长,有时需要三天三夜才能过闸,所以惠济祠常年香客如云。
惠济祠东古淮水旁是汉赋大家枚乘、枚皋故里。千年古银杏和石刻是历史的见证。淮水清清,竹影摇曳,文思泉涌中喷发几多才情。
韩信故里景区东1公里是漂母墓。漂母墓是韩信率十万大军兜土筑成。漂母墓前立有两块石碑,上面刻有“漂母墓”三字,阴面碑文刻有“韩信少时家贫,漂母饭之。数年后,信受封楚王,不忘漂母之恩,赠千金以报,惜漂母已故,信哀之,传令部属取土圆坟,成土冢。”当时十数丈高,因漂母之恩重于泰山,故韩信称之为泰山,墓南为泰山湖。《水经注》载:“淮阴故城东有两冢,西者漂母冢也。”而在漂母墓之东(二河之东)还有韩母墓。司马迁来到此地,见到韩母墓,并在《史记》中有所记载:韩信出身卑微,然而,早在他还是一个贫贱无闻的游子时,其母死,就选择了一块开阔吉祥之地来安葬,墓地周围能安置1万户人家。韩信是希望自己将来有出息,同时以示自己的不凡和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后来韩信终于功成名就,说明韩信极有远见。
大家可能品尝过各种做法的羊肉,如北京涮羊肉、四川火锅羊肉等,可您曾品尝过码头汤羊肉吗?在码头古镇,流传着两句这样的俗语“吃肉少花钱,喝汤双倍钱”,“先上汤,后上菜,先动勺子后动筷”。
这里所说的汤指的就是码头的汤羊肉,汤羊肉是韩信门下高厨传下的绝活。码头的汤羊肉是经过特殊的烹调加工,装上碗,一半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