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红网联合制作
首页 > 学术研究
 
 
再论周家何时迁居淮安
2008-03-18 17:22:57
作者:秦九凤(作者原为周恩来纪念馆工作人员)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99年笔者根据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撰写了《道光19年周恩来祖辈迁居淮安》一稿,投寄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办的《党的文献》,并发表于2000年1期《党的文献》;由周恩来纪念馆主办的2001年《丰碑》杂志上也全文登载此稿;2004年我又将此文编入由我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炫公集——有关周恩来的轶事及考辨商榷》一书。文章面世近十年,许多人对这篇文章做出了评价,有赞同肯定的,也有否定质疑的。我非常感谢对我的结论提出怀疑和不同看法的同志,因为有句名言,叫做"真理是越辩越明"。近来,我又寻找了大量相关资料,联系了众多的周恩来家的亲属,对持否定意见的举证又进行了反复推敲、研究,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这些否定意见的论据立不住脚。因此,笔者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自己的看法和新的资料记述如下,以就教于周家亲属和相关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
  一、论据缺乏严肃性
  持怀疑观点的同志论据是一两位周家人口传,所作的结论是根据这些口传确立的。口传容易产生错误,这是不容置疑的。如周嵩尧、周恩来搞错了周恩来祖父的名字;周恩来记错了外祖父的年龄、“官龄”等等。现在我们不妨再分析三例:
  其一、因为现健在的周家人没有人说樵水公生前到过淮安,持怀疑态度的同志也就作出了周樵水生前没有到过淮安的结论。这种论据是立不住脚的。其实就一般人来说,他曾去过什么地方,只有自己才说得清楚,如果是已故很久的人,只有凭他生前留下的笔墨或物证才能做出他去过哪和没去过哪的结论,其他人是很难做出正确结论的。再说,笔者1997年接待绍兴周恩来堂姑父王子余孙女王足时,她曾告诉笔者,她的曾祖辈以上的家人和周家的一些人是一起到淮安游幕的,并向笔者提起王庸吾、周樵水等人,希望我能在淮安地方志书上查找到他们并告诉她。受王足的委托,笔者曾多次到淮安(今楚州)图书馆翻阅,都没有找到。于是笔者买了光绪丙子《淮安府志》、《山阳县志》、《清河县志》等书,一有空就在家中翻查,至今也未找到。原因是师爷在明清九品十八级的吏制中够不上品级,因此也就上不了县志,虽如此也不能断然就作出王庸吾、周樵水等人从未到过淮安的结论,因为王足毕竟也是听祖辈人说的①。总不能周家人的传说是真的,王家人的传说就是假的。
  其二、周恩来的堂弟周恩霔1982年6月16日在接受周恩来故居同志访谈时,十分明确地说:“我曾祖樵水公大约在同治年间到苏北做官的,曾做过山阳县知事。”②
  看了周恩霔先生的笔录,谁也不能轻率地作出樵水公“一辈子没到过淮安”的结论,因为恩霔是位学者,而且他曾受周恩来委托,整理过周家家谱。
  其三、周昂骏在扬州府辖区内任知县时在淮安买房定居一说,也难以让人接受。理由是,这样做不符合传统习惯。在1943年周昂骏的儿子周嵩尧亲笔写下的《周氏渊源考》上就留有周昂骏自己作为周家迁居扬州江都始祖的笔墨③。他是周家迁居扬州的第一代始祖,怎么可能到淮安买房安家呢?如果他真的把家安在淮安了,他死后又怎么会安葬于扬州平山堂西北的蔡家山呢④?中国人的传统十分看重“叶落归根”的。如与周恩来祖父同时代的《老残游记》作者刘鹗被慈禧发配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临终前唯一交待就是“我死后无论如何也要叫我的家人把我的灵柩领回淮安,让我回到我刘家的祖茔地上。”刘鹗死后,他的后代花了若干银两,雇用了几十匹骏马,马车上装上水平仪,不远万里,舟车辗转达半年时间,终于把刘鹗灵柩运到淮安,归葬于淮安南乡七洞河旁的大后庄(今淮安市楚州区上河镇大后村韩庄组)刘家祖茔地上。这是已故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刘鹗嫡长孙子刘蕙荪生前在楚州宾馆201房间亲口对笔者讲述的。当时已八十高龄的刘教授

|<< << < 1 2 3 4 5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从《周氏家训》看周恩来思想演进的必然
·下一篇:伯父周恩来“人民外交”的又一杰作——出席一场传统泰国贵族婚礼之感悟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在纪念地宣讲(组图)
·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初审结束(组图)
·管理局在全市公务员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
·立足5A 谋篇布局——管理局召开5A创建工作汇报暨义务监督员座谈会(组图)
·关于举行周恩来纪念地2015年度文化业务考试的通知
·日本友好访问团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图)
·管理局赴京征求纪念周恩来逝世40周年活动意见(组图)
·纪念馆宣讲团在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宣讲(图)
·叶勇在首届网络信息技能竞赛中获奖
·戮力同心 共创全国文明城市——管理局走进社区开展帮扶活动(组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版权所有 2007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红色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