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红网联合制作
首页 > 学术研究
 
 
从《周氏家训》看周恩来思想演进的必然
2008-03-18 17:14:45
作者:周华凯(作者为周恩来亲属)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周氏家训》(以下简称《家训》)是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我的祖父)1943年前后与《周氏渊源考》同步在扬州弥陀巷撰写完稿的。周氏从1017年始祖周敦颐到2007年近一千年间,唯一留存于世的长篇《家训》全书近八千字,十一项,42页。中心内容是教人如何做人。我在研读中发现始祖周敦颐、二十世周嵩尧、二十一世周恩来在思想上竟然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
  中外周恩来研究者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索研究周恩来思想的演变过程,我选择从《周氏家训》这个角度研究周恩来思想演进的必然,我认为部分亲属对周恩来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勤”、“俭”方面。

  三代人的相同之处

  一、做人的根本是“诚”字。
  1、周敦颐认为,圣人模仿“太极”而建立“人极”,“人极”就是“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道的最高境界。这是从正面强调“诚”字。
  2、周嵩尧在《家训》中说:“说谎欺人,为人看破,永失信用,欺人实自欺也。……欺心之事不可为,欺人之言不可发,欺心即欺天,欺天即欺己,害人者皆自害,所见多矣。”他没有抽象的讲“诚”,而是将“诚”具体化,教人不要说谎,不要欺人、欺心、欺天、欺己,实际上还是讲的“诚”字。
  3、周恩来一生中曾多次引用孔子一句名言,我们中国人是“言必信,行必果。”意指说话守信用,说话是算数的,做事有结果。
  试问如果不“诚”还能守信用,有结果吗?这句名言深处的含意还是一个“诚”字。周家三代人阐述一个“诚”字,道出做人的根本。
  周敦颐著有《爱莲说》,以“濂溪”为自己的号。《爱莲说》脍炙人口,“出污泥而不染”成为千古流传的名言,《爱莲说》便是他人格的写照,后人都称他为濂溪先生。
  国民党元老、考试院院长于右任,和平老人邵力子等社会名流也承认周敦颐是周恩来的祖先,他们在重庆时就常常以濂溪先生称周恩来,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周敦颐的后代,而是于、邵二老洞察到周恩来在人格上与周敦颐极为相似,甚至略胜一筹,有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深层次内涵。
      二、《家训》中还有一个亮点,证明三代人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对“勤俭”的论述。
  1、细心地寻找“勤俭”的发源,出自于始祖周敦颐,他的《爱莲说》便是他人格的写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曼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曾任德化县尉的潘兴嗣与周敦颐是莫逆之交,为周敦颐做《墓志铭》:“其家服饰之物,止有一敝箧,钱不数百,人莫不叹服,此余之亲见也。”《爱莲说》、《墓志铭》有力地证明始祖周敦颐是勤俭、清廉一生的。
  2、周嵩尧在《家训》中,对于勤俭的论述是言语不多,道理颇深。他说:“俭,美德也。俭可养廉,可惜福,可无困穷之忧,可享温饱之乐。故治家以省俭为第一义。治躬亦以俭朴为第一义,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勤而能俭,自能兴家,俭而益勤,自能持久。勤俭二字相需亦相成也。”
  供周恩来上学的四伯父周贻赓家主堂屋当中也挂着一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这是周敦颐“人极”的延续。周贻赓教育侄儿等晚辈的治家格言是:孔子儿孙不知骂,曾子儿孙不知怒,周家儿孙不知求(求名求利),要求晚辈们勤俭、奋进、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刻苦学习、助人为乐,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少年周恩来以极深刻的影响。两位伯父相同的论述都是祖上传承的。
  3、那么周恩来又是怎样看待勤俭的呢?
  早在建国初期,他以总理的身份代表党中央、政务院(国务院)正式宣布“勤俭建国、奋发图强”为建国的八字方针。周恩来一生便是执行这一方针的楷模。他对亲属,特别是晚

|<< << < 1 2 3 4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谈笑凯歌还——周恩来总理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纪实
·下一篇:伯父周恩来“人民外交”的又一杰作——出席一场传统泰国贵族婚礼之感悟
·缅怀先烈 共图中国梦——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组织收看天安门广场公祭烈士仪式(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组织收看市党代会开幕式(图)
·管理局召开5A暗访结果整改布置会
·周恩来故居新招三名讲解员(组图)
·管理局机关党支部开展“学习系列讲话、强化‘四个意识’”大讨论
·关于组织对“第二届全国红色旅游故事大赛”复赛投票的通知
·孙晓燕阐述学习周恩来精神的出发点、关键点、落脚点(组图)
·二战终结地——黑龙江省虎林市(图)
·2016年周恩来故居管理处公开招聘讲解员拟聘用人员公示
·中国博协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常务会议在成都召开(组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版权所有 2007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红色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