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第一次提出淮海战役的说法出自粟裕之口,与敌决战于长江以北的建议也是从这里来的。于是,毛泽东亲笔起草复电具体部署。整个战役,粟裕负责指挥的华野取得了歼敌44万多人的光辉战绩。 那段日子,应该说是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最兴奋的日子。 有时候一天两个胜仗,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整个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使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也使作为战将的粟裕有了新的思考。 豫东战役,济南战役的胜利,说明了以我军之相对集中对付敌人的高度集中是可能的也是成功的。 粟裕认为,这种大规模的歼灭战,发展下去势必就是与敌人主力的决战,而要决战,徐淮海地区比中原地区更为有利。 8月22日,粟裕在报军委关于调苏北兵团○53参加济南战役的电报中就已经提出:俟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南下。济南战役中,敌援兵未敢与我接触,我打援之8个半纵队即成了下一个战役的主力军。○54 粟裕在济南战役胜利已成定局时,就敏锐地看到,如我军回师中原必处于蒋军武汉集团○55和徐州集团○56之间,这将是和优势之敌作战,不如出兵徐蚌线以东。 于是,9月14日拂晓,粟裕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发电:为更好的改善中原战局,暴露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以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57。 粟裕的这个建议,第二天就得到了军委各首长的赞同和毛泽东的批准。 足见其建议的重要和及时。 然而,淮海战役怎么打,打成个什么样子,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了的,正象要打淮海战役一样,是一步一步变化而来的。 淮海战役发起时,全国和华东战场形势中几个重大的变化引起粟裕的注意。 11月6日,在一次作战会议上,他拿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辽沈战役○58已于11月2日结束,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将使华北之敌难以南调; 第二,10月,中原野战军主力在陈毅、邓小平指挥下已进到徐州西南地区,中野和华野已由战略上的配合发展到战役上的协同作战; 第三,淮海战役刚开始,敌人放弃了连云港和海州,我军随即进占,卡死了敌人从海上进入淮海战场的最近通路; 第四,何基沣○59、张克侠○60率部起义,该部起义后我军可通过其防区直插陇海线,切断黄兵团○61向徐州的退路,并对徐州之敌形成包围态势; 第五,徐州之敌有退守淮河以南的征候。 末了,粟裕肯定地说:我们在南线同敌人决战的条件已经到来。 经过和陈士榘、张震○62研究,于11月7日联名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中央军委发出电报: 如中原军歼灭刘汝明○63部作战已经完成,则建议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现在即请告豫皖苏对该段破击,淮海已告江淮破击),截断徐敌退路,使李邱○64兵团不能南撤。我运东部队解决黄(伯韬)兵团后,即以一部加入运西,歼灭李(弥)兵团,主力则协同中原军攻击徐蚌段,孤立徐州。尔后,或继续歼灭黄维○65兵团(可能回撤),或歼灭蚌埠之孙元良○66兵团(可能收缩蚌埠),或者夺徐州,当依实况再定,但孤立徐州,截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67。 次日,电波传来毛泽东的复电: 好○69虞○68午电悉。估计及部署均很。 粟裕在7日电报发出的当晚,又把张震叫了来,你一句我一句一直商讨到了第二天的东方发白。 此时,他们已经形成了将敌人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明确建议,于是联名发电报给中央军委、刘陈邓○70并华东局、中原局。电报中说: 如果各老解放区尚能做比较大支持的话,我们应迫使敌人现在江北之部队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与我在江北作战,造成我在江北大量歼敌的机会。如果认为这个方针是对的,则我们在此次战役歼灭黄(伯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撤(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蚌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或歼孙元良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之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铁路以阻延敌人南撤。○71 这个电报受到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 9日,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复电指出: 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72。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集结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至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战场的国民党军有以刘峙○73徐州“剿总”主力组建的邱清泉、黄伯韬、李弥、孙元良4个机动兵团13个军;李延年、刘汝明、冯治安、周岩4个绥靖区8个军,以后又从华中增援了一个黄维兵团,加上徐州特种部队、二线部队共计29个军80万人。我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以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的地方武装共计60余万人,发起了震撼中外的淮海战役。 11月5日,毛泽东下达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随之,为统筹淮海战役的领导,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同志组成总前委,由刘陈邓为总前委常委,由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陈毅为副书记。至此,淮海战役已经发展为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整个战役共分三个阶段:
战役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主要是歼灭黄伯韬兵团。
5日,国民党军由东、西、北防御体系开始向徐蚌间收缩兵力。 6日凌晨3时,华东野战军大举南下,以3个纵队于徐州北面和东北面向新安镇、碾庄地区进击,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迫黄伯韬兵团既救助不了从海州西撤的敌第四十四军,自己也陷入了包围。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统一行动,从鲁西南单县向开封至徐州600里段上分4路向兰封(今兰考)、民权、黄口、砀山进逼。驻商丘的邱清泉兵团已向东移,在人马、物资还没完全过了砀山车站,邱清泉便命令第五军工兵把砀山车站西七里处蒋庄大桥炸毁。害得担任后卫的刘汝明的第五十五军第一八一师坐不上火车。 11日拂晓,中原野战军杨勇纵队攻下砀山县城和火车站,会合强行军南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砀南一举将敌第一八一师全歼,各路大军越过陇海线,锋芒直逼徐州。刘峙在惊慌之中意识到,我军的主攻方向是徐州,便改变原定在徐蚌间集结兵力的计划,决定将主力集结在徐州附近。就把黄伯韬撂在一边。 蒋介石大骂刘峙无能,急令杜聿明深夜抵徐指挥作战,一定要解黄伯韬之围。就在这时,国民党军第3绥靖区所属第七十七军、第五十九军两部3个半师,共2万3千余人,在台儿庄、枣庄地区起义,让出道来由山东兵团南下,同时苏北兵团北上,分割由徐州东援黄伯韬的邱清泉、李弥兵团。然后,华东野战军以7个纵队的兵力割裂,围歼黄伯韬兵团。经过12日至22日刀锋卷刃钝挫的胶状惨烈格斗,全歼该敌5个军12万人,黄伯韬被击毙。 这期间,陈毅、邓小平指挥中野6个纵队转至徐蚌线作战,攻克宿县,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保障了华野主力围歼黄伯韬的作战。
战役第二阶段,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主要是歼灭黄维兵团。 蒋介石为扭转态势,11月8日,令黄维兵团从平汉路确山火速东援向徐州运动,又令在蚌埠新建兵团○74全力北上协援,图谋打通津浦路徐蚌段,均被中原野战军阻止,4天4夜,黄维兵团仅前进了60里路。经过25日至27日的连续战斗,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的配合下,将黄维兵团压缩在双堆集东西只有15里、南北才4里半的狭小地区,形成了合围。蒋介石急令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兵团弃徐南撤救黄维。粟裕立即率领华东野战军8个主力纵队向萧县、永城急进截击,并命令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经宿县向永城进发,命令渤海纵队司令员袁也烈率部占领徐州。一场尾追、堵截,合围南逃之敌的行动开始了。 这样,淮海战役的大局面为之一变,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淮北平原相距100里的区域内包围了两个国民党军重兵集团,蚌埠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距离黄维兵团也只有80里路的进程,相持日久战局可能变化。 12月4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总前委的指示,对黄维,杜聿明,李延年和刘汝明分别采取了攻歼、围困、阻止的不同方针。吃掉已被困的黄维集团,围住南下的杜聿明集团,阻止北上的李延年、刘汝明集团,使吃着的漏不了,夹着的掉不了,看着的跑不了,就必须迅速吃掉黄维兵团。 6日16时,总攻黄维兵团的战斗打响后,粟裕从已进入尾声的碾庄前线,抽调华东野战军5个主力纵队,以强行军的速度跃进双堆集战场,配合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豫皖苏独立旅及陕南第12旅组成东、西、南三路大军同时向黄维阵地发起攻击。到16日黄昏时分,黄维兵团4个军、10个师、1个快速纵队共12万人被歼灭(该兵团廖运周○75师起义,黄子华○76师投诚),生俘黄维和兵团副司令官吴绍周及军、师长多人。 同时,华东野战军将由徐州西逃的杜聿明集团3个兵团被包围于永城东北青龙镇、陈官庄一带,并将其突围的孙元良兵团歼灭。此后,遵照毛泽东对粟裕的指示,华东野战军为配合平津战役的进行,部队进行了20天的战场休整。 12月17日晚,刘陈邓由小李庄○77中原野战军司令部,乘车赶到百余里外的蔡凹村○78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与粟裕会合。在北线山东兵团指挥作战的谭震林也赶到蔡凹,这是淮海战役总前委5位领导人第一次共聚一堂,举行第一次全委会议(也是最后一次会议),商讨渡江作战。 18日,淮海战役5位总前委领导人,留下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合影照。 19日,刘伯承、陈毅应军委召见驱车北上,赴西柏坡面受进军命令。 当日,邓小平回到小李庄中原野战军司令部,谭震林回到山东兵团指挥部。
战役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6日至10日,主要是歼灭杜聿明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