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这是吕正操将军对自己的总结。
1937年,吕正操率部在华北地区永定河、半壁店、梅花镇与日军正面交手,仅梅花镇一战,就击毙击伤日军700多人,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美援朝期间,吕正操指导部队创造了一系列特殊的抢修方法,确保铁路随炸随修、连炸连修、此断彼通、彼断此通,建起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吕正操直到92岁才正式“挂拍”,此前还每周打四五场网球。2006年,郑洁、晏紫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获得女子双打冠军,吕正操得到消息后激动得像个孩子,立即向中国国家网球队发去贺电。
“人,不在于活多久,而在于多做事。”这是吕正操将军对后人的留言。
“不能把功劳算在个人的账上,不能老吹自己。”
1904年1月4日,吕正操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我少年时代,就痛恨侵略中国的日本人。入学时老师给起了个学名‘正言’,我自己改为‘正操’,意思是操练好了打日本。”将军的名字连接的是一段历史,一种信念。
1922年春,经一位素不相识的远亲介绍,18岁的吕正操加入了张学良的卫队旅。原因很简单,“从小就想当兵,以为扛上枪,就能打日本。”但是,“扛上枪”的将军并没有马上如愿。因为写的字被张学良赏识,吕正操被张学良推荐考上了东北讲武堂,毕业后担任张学良的副官、秘书。从此,吕正操开始追随张学良。
历史没有假设。如果将军没有参加西安事变,如果将军没有聆听周恩来的教诲,如果蒋介石不扣押张学良……将军会经历怎样的人生,我们无法想象。但是,抛开历史的机缘巧合,“民族仇恨”无法消除,追求真理和光明无法阻止。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改变了张学良的命运,也加速了将军走向新生。
1937年5月,西安事变半年后,还是东北军军官的将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迅速将党的种子播撒在自己所领导的东北军691团。也就是这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将军率部奔赴抗战前线。
将军铆足了劲要跟侵华日军大干一场。但是,当时仍受命于国民党的将军接到的却是道道南撤的命令。
南撤,南撤,南撤到哪里才算最后一站呢?将军郁闷,士兵们也在议论。终于机会来了,1937年9月15日至10月11日,将军得以在华北地区永定河、半壁店、梅花镇与日军正面交手,三次激战,让猖狂的日军尝到败绩。仅梅花镇一战,691团就以较小代价,击毙击伤日军700多人。梅花镇一战打出了士气,打出了骨气,也打出了希望,大长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将军回忆说,敌人正当侵华开始,装备精良,气焰嚣张,群众鉴于国民党军队撤退,在思想上存有恐惧心理。敌人在梅花镇所受到的当头一棒,是在河北省遭受的首次惨重打击,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也使当地人民看到,“日本侵略者是可以打败的,中国军队也是能打的。”
1937年10月14日,阴历丁丑年九月十一,这是691团每一个官兵都始终牢记的日子。这一天,根据党的精神,在晋县小樵镇,将军主持召开了决定部队前途命运的全团官兵代表会议,决定691团脱离东北军,改编为人民自卫军,将军担任司令员,并在所属各总队都建立了党组织,部队成为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从这一天起,我们的团队走向了新生,每一个人也都走向了新生,我们和自己的团队一起,走向党,走向人民,走向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每念及此,将军总是热血沸腾,“那是一个秋夜,天空是那样清朗,月光是那样明亮,大家踏着皎洁的月光,走上抗日的征途。”
走向新生的将军和他的部队从此驰骋在冀中平原,铸造了平原抗战中的一段段传奇。
战争讲究占据有利地形,讲究占据战略制高点,但是一马平川的冀中平原却无险可据,无制高点可占,打游击战争先天不足。将军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广泛发动群众,在参与百团大战等大规模战斗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地雷战、地道战、蘑菇战、顶牛战等新战法,使敌人吃尽苦头,惶惶不可终日。直到今天,电影《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回民支队》、《小兵张嘎》……小说《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等依然脍炙人口。这一系列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在鼓舞抗战士气的同时,也使“吕正操”成为让日军闻风丧胆的三个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