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装甲兵领率机关
1949年12月下旬,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奉命来京,协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西北局第一书记彭德怀起草给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不久,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向军委建议,准备调许光达去外交部工作。因为当时外交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许光达曾留学苏联,很适合从事对苏联和东欧的外交工作。但彭德怀认为,军队要现代化、正规化,更需要有专长的军事人才。周恩来问许光达:“你自己是什么意见?”许光达说:“外交工作我怕不能胜任,还是军队工作熟悉一些。”彭德怀对许光达说:“战争结束了,军队要成为国防军,要变单一兵种为多兵种,海军、空军要建立起来。陆军里面也要建立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还要加强炮兵,这些都要人去搞。你是不是去搞装甲兵?后半辈子为军队现代化出点力。”许光达欣然表示:“军委让我搞装甲兵,我后半辈子一定把心血用在装甲兵上。”
1950年6月,毛泽东签署中央军委命令,正式任命许光达为装甲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从此,装甲兵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出现在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之中。1951年7月16日,摩托装甲兵司令部改称装甲兵司令部。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许光达就把整个身心都扑在了坦克上。他不止一次地对同志们说:“我们要树立终生为装甲兵建设服务的思想,把我们的聪明才智献给装甲兵事业。”当时,虽说四个野战军各有一支装备陈旧、车辆极少的坦克部队,但人数、坦克都不多,坦克全是从国民党部队缴获来的。要在这样薄弱的基础上建成一支统一的、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新兵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没有自己的武器装备,缺乏技术兵种需要的指挥和技术人员,甚至连领导机关都没有。许光达可以说是个“光杆司令”。
在北京前门外打磨厂胡同一家叫“乡村饭店”的军委临时招待所里,许光达率领几十名干部开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组建工作。装甲兵起初叫摩托装甲兵,可其组织领导机关里的最先进的交通工具却是10辆自行车。面对千头万绪的组建难题,许光达从容布置,指挥若定。由于他学识渊博,建军经验丰富,善于集中战友和部下的智慧,又深入到自1945年12月起在各地分散组建的若干坦克部队了解情况,指导整编。不到半年时间,许光达就按照中央军委批准的方案完成了从领率机关到坦克部队的整编和组建工作,初步建立了装甲兵这一新的兵种。
上任后,许光达把几支坦克部队的领导陆续找来,进行了一次长谈,考虑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许光达先抓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按统一编制整编部队;二是抓干部培养。军委批准,把原有坦克部队整编为3个战车师,并陆续组建3个坦克团。
针对我军4个野战军各只有l个坦克大队,坦克皆为缴获之物的现状,许光达对建设装甲兵进行了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他认为当务之急有两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整编现有坦克部队,实行全军统一编制。1950年7月14日,许光达在战车第1师干部大会上提出:“在全军范围内准备编成几个坦克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部队的雏形,加强训练,提高技术,一旦发生战争,我们马上就能够担负战斗任务。”1950年10月,许光达向代总参谋长聂荣臻递交了题为《为准备一千辆坦克而奋斗》的报告,提出装甲兵部队三年计划,其中每个师有一个坦克自行火炮团,由装甲兵党委负责建设。
亲自担任装甲兵院校的院长
新的兵种建设关键,在于有一个新的干部系列。装甲兵创立初期,遇到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严重缺乏干部。许光达向来重视军事教育,经装甲兵党委研究,决定报请中央军委批准开办坦克院校,培养装甲兵发展所需求的干部。许光达向中央军委提出,装甲兵干部不能从战士中直接提拔,一定要走学校培养这条路。这样,装甲兵成为全军第一个实行院校毕业生当军官的部队。
许光达在延安时期曾在抗大担任过教育长,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1938年1月,许光达从苏联回到延安,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不久被任命为抗大训练部部长,很快又被任命为教育长。由于具有办学经验,许光达在担任装甲兵司令员之后,亲自担任装甲兵院校的院(校)长。
1950年9月1日,我军装甲兵第一所学校——坦克学校(后改称第一坦克学校)在天津光明电影院召开了成立大会,许光达亲自兼任校长。会后,许光达视察位于天津马场道的坦克学校临时校址。这里不仅教室、营房、教员和教材严重缺乏,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没有训练场地。没有训练场地,装甲兵的实车教学就很难展开,装甲兵学校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就没有了。许光达决定报请军委另选了校址。后来,坦克学校迁到天津大王庄。
在坦克学校首期学员的开学典礼上,许光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使广大学员倍受鼓舞。他说:“坦克学校的诞生,是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又一创举。建设一支强大的坦克部队,责任就落在了你们的肩上。你们要下决心当中国人民的坦克手,当个坦克专家。党给了我们这样的任务,我们就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
1952年5月,许光达又将步兵第184师师直机关、坦克第521团等部合编,在北京郊区长辛店成立了第二坦克学校。学校下辖4个学员大队,1个教练大队。全校共有工作人员1000多人。尔后,许光达又筹备组建了第三、第四、第五坦克学校。1952年9月1日,在(第一)坦克学校成立两周年之际,许光达到校讲话,充分肯定了学校的成绩,同时特别指出培养出的学员要达到“思想意识健康,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勇敢,顽强,艰苦朴素,有朝气,有学识,有技术,工作称职”的要求。许光达给当时的坦克学校制订了校风规则:“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虚心钻研的学习作风。”多年来,装甲兵诸多学校始终以许光达制订的这4条为办学方针。
1958年6月1日,在许光达的关心下,装甲兵学院在山西大同成立,许光达亲自兼任院长。许光达亲自参加装甲兵学院的党委会,研究教学、生活、工作关系问题。1961年5月15日,在许光达的关怀下,装甲兵工程学院在西安成立。许光达常对院校的管理情况、教学质量、教职员工思想与生活及校风进行检查。他言传身教,带出一大批院校建设人才,这些人才如今已成为装甲兵院校教育管理的主要骨干。
许光达对装甲兵干部的素质要求很严,强调坦克部队的干部必须经过院校培训。许光达要求同院校建设相适应,在几个大军区成立坦克乘员训练团,培训坦克乘员,因而装甲兵这个兵种很快便形成了一个培训坦克部队中高级指挥干部和基层军事、政治、技术干部以及技术兵员的完整体系。截至1965年,全装甲兵院校共培养出各级各类干部27200余人,技术兵员14900余人,保证了当时装甲兵建设发展的需要。
在朝鲜战场实地考察我军的坦克作战
1950年10月1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但是,刚刚组建的人民装甲兵要不要参加援朝作战,与强大的美军一决雌雄?关键时刻,毛泽东再次定下决心:“往娘怀里躲的崽没出息,要在战斗中建设装甲兵!”为支援我人民志愿军,装甲兵部队党委作出决定:要求部队在三个月内完成一年的训练任务,迅速掌握基本技术,随时准备入朝参战。为此,许光达率领机关参谋人员深入到基层部队蹲点,帮助部队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改革训练方法,突出重点、难点,提高训练质量。
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人民装甲兵部队将分批赴朝参战。从1951年3月10日至1953年7月27日,我坦克1师、3师和2师大部,坦克独立1团、2团、3团、6团以及步兵32师、33师、46师、47师的师属坦克自行火炮团,分三批轮流赴朝,并相继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的防御作战、1953年春季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和夏季的反击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