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在日寇、伪军、国民党和新四军之间保持中立,但多次给先遣支队过路。
破袭宁沪线
梅雨季节,云幕低垂,霏霏细雨,绵绵不绝。先遣支队在泥泞小道上行军整整26天,到达了指定的江南敌后战场,真是一身水、一身泥、一身汗,疲劳极了。
到达宿营地的粟裕派出警戒哨后,分散到宿营点的战士们,纷纷燃起火堆来烘衣服。粟裕也一样,随身只有一套军装,无法替换,只好赤身露体,一边等着烘干衣服,一边仔细查阅地图,构想着各种歼敌方案。
衣服尚未全干,一声“报告”打断了粟裕的思路,电台台长江如枝送来新四军军部急电,大意是国民党军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命令新四军“派兵一部,挺进于南京、镇江间破坏铁路,以阻击京沪之敌。务于3日内完成任务,否则严厉处分”。电报后面是新四军军部的决定:由粟裕率先遣队及第一支队各一部,共4个连,携带电台一部,由现地出发,务于3日内到达镇江、龙潭间完成破坏该段铁路的任务,并将战况及敌情随时具报。
粟裕精神一振,当即进行了紧张准备和短促的战斗动员,并于当日下午4时率队向京(宁)沪铁路挺进。先遣支队告别了铜山父老乡亲,东渡秦淮河,在溧水县城以北的乌山,越过京杭国道(即南京到杭州的公路),拂晓时抵达夏家边附近。
江南乡村土路,一下雨全是烂泥巴,天黑难行,加上水塘和路旁的粪坑很多,夜晚稍不小心,就可能掉进水塘和粪坑里;先遣支队这些从南方山区出来的人,对此很不习惯。越过公路后,遇到一条50米长、两边是水塘的堤埂烂泥路,王培臣一连跌了4跤,第5次被粟司令员听到,说:“怎么,王培臣又坐飞机了。”引得别人捂着肚子大笑。
雨,仍淅淅沥沥地下着,毫无停意。粟裕按照新四军军部命令,先遣支队此行,一是破坏铁路,二是阻击日寇。因此,既要隐蔽,又要迅速,所以总是以夜间行军为主,100多公里,两个晚上急行军,便于6月15日深夜到达南京至镇江间的下蜀镇附近。漆黑的雨夜里,粟裕率部在群众帮助下,拔道钉、撬铁轨、搬枕木、剪电线,倾刻间,神不知鬼不觉地破坏了下蜀东站两侧的铁路与电线。部队随即撤离,隐蔽在一座小山上。期间,抓到了1个向开水锅里放毒的小汉奸。若不是粟裕的警卫员小张早发现,粟裕也险遭毒药的危害。
次日晨,一列从上海开出的军车,在下蜀站出轨翻车,沪宁线中断3日。日军兵力分散,铁路线上每隔30公里左右才有一个据点,大则二三十人,小则三四人,无力也无法组织追击。
激战韦岗
先遣支队完成破袭任务后,一直考虑扩大战果,为当时沉闷的苏南战局注入生机,给骄横不可一世的日军以打击。
日军占领南京后,骄气冲天,根本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竟连单个日本兵也敢下乡横冲直撞。在江南,抗战快一年了,大片锦绣河山仍沦于敌手,除了横行乡里的日本兵,江南人民还没有看到过一支真正敢于抗击日军的中国军队。
粟裕感到,要在苏南立足,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只有用实际的抗日行动才能教育群众,扩大新四军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用抗日胜利的战果来鼓舞江南人民的抗战信心。
“必须尽快打一仗!必须是胜仗!”他的心思飞向了一个地方——韦岗。
韦岗离先遣支队的宿营地不远,处句容、丹徒县境交界处,因当地居民多姓韦而得名(老地图上将“韦岗”标为“卫岗”,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均误称“韦岗”为“卫岗”)此地为句容通往镇江的必经之路,且地势险要。前段时间,粟裕侦察敌情到过这里。日军汽车每天通行达五六十辆之多,通行时间大约午前8时至9时及午后4时为最多。如果把日寇的车队截住,肯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粟裕亲自作了战斗动员:“我们是这样回去呢,还是再会会日本鬼子?”看着战士们迷惑的神情,粟裕笑了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