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此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青壮军人,人数居全国之冠。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的何应钦曾写过《八年抗日之经过》一书,书中记载川军出川人数令人震撼:抗战8年中,四川(包括西康省及特种部队和军事学校征的10万余人)提供了近300万人的兵源充实前线部队,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还强!
由此想到以抓壮丁为题材的电影及近年来什么“王保长”之类电视剧。当时国民党统治腐败,各级官吏、党棍横行霸道,鱼肉百姓。一些官吏豪绅的纨绔子弟,贪生怕死不愿当兵上前线,出钱买人顶替,“卢队长”、“王保长”之类人物趁机捣鬼的情况确实不少……
但必须认识到:老百姓反对的,只是各级恶势力国难当头,却趁机乱搞抓壮丁的“买卖”吃黑钱。实际上,这种“抓去”的壮丁只占出川军人的少数,大敌当前,四川广大民众不甘当亡国奴,无数热血青年都是自愿应征参军奔赴前线的。当时也制订有《出征军人家属优抚条例》,有安家费、免征免税、保护军婚等内容。
因此,四川各地热血青年踊跃从军的高潮从未间断过,“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送儿上前方”的事例甚多。如Communistparty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1943年11月21日第3版上刊登:新津县的爱国模范、72岁高龄的高尚奇,十分痛恨日本侵略者,他将4个儿子中的3个先后动员去参军抗日,仅留老三高光田在家做小生意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
又如曾被誉为“模范父亲”的安县王者成,送其自动请缨出征的儿子王建堂时场景更催人泪下:他赠送给儿子的竟是一面“死”字旗!他在白布旗正中写了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往勇直前,勿忘本分!”(见《绵阳文史资料选刊》第1辑)
1943年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四川在1个月内征4万五千名优秀知识分子当兵,飞印缅补充远征军。四川无数大中学生和公教人员群情激昂“泣请从军”,很快就有4万多人奔赴前线……
300万川军将士,出于精忠报国的愿望,义无反顾地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惨烈牺牲:川军伤亡64万余
日本军队武器精良及其残暴的“武士道”,当时是“威震世界”。但川军中从将军到小兵,无数人出川前都预立遗嘱,誓死报国。
1937年10月15日,刘湘被任命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任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为副总司令;邓锡侯为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为副总司令。省go-vern-ment秘书长邓汉祥等人,劝多病的刘湘不必亲征,留在四川。刘湘说:“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带病出征的刘湘,在抗战前线吐血病发,于11月28日转至湖北汉口万国医院。他自知病已不支,曾在纸上含恨书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两句杜诗……1938年1月20日,刘湘去世,终年仅48岁。死前他留有遣嘱,语不及私,全是激勉川川军将士的话:“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刘湘这一遗嘱,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前线川军中每天升旗,官兵必同声诵读一遍,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1939年9月19日在成都为刘湘举行极隆重国葬典礼。刘湘力主抗日、抱病出征的壮举,为他晚年写下最光彩的一笔。
打内战时的川军,很多人是“吊儿郎当双枪将”(破枪加鸦片烟枪),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最糟的军队”、“不堪一击”……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抗日救国”感召下,出川后军纪严明,沿途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