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去,脱离这个地区。"给自己打劲。在敌石阡至镇远封锁线上,部队找到当地老猎户引导,深夜进到一条人迹罕见的谷涧水沟,从沟底鱼贯向东。这时南北两面湖南和桂系军阀发现了红军主力的行动,南北夹击,幸好掩护部队借地形进行有效阻击。第二天天亮,掩护部队改为后卫,随大部队走出了深谷,站在谷口亲自指挥的萧克看到了正在东升的太阳,终于松了一口气,他回忆说:"这是一个极端紧张而又关系到全军团大局的军事行动。直到现在,一经忆起,心胆为之震惊。"
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跳出三省军阀的包围,历经80余天,转战5000多华里,抵达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二军团会师。从出发时的9000余人锐减到不足4000人。六军团的行动探明了沿途敌人兵力的虚实,查明了道路、民情,实际上起到了为中央红军长征进行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这一天,中央红军正式开始长征第8天。
29岁成为红军最年轻的方面军领导人,与贺龙一起被国民党称为"萧贺匪部"
1935年这一年,"萧贺匪部"这个词出现在国民党报纸上和蒋介石口中的频率很高。
中央红军经湘江一役损失五万人后,蒋介石一度对"剿匪"的前景感到十分乐观,但"萧贺匪部"攻城夺地打胜仗的消息却不断传来,使他不得不多次从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部队中抽调100多个团来应付,使得中央红军能够比较从容地开遵义会议,相对从容地北上。"萧贺匪部"先后粉碎了蒋介石的两次"围剿",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一带越打越强,从开始的8000人发展壮大到21000人。中央红军北上后,南方的革命局面完全由二、六军团支撑,他们成为革命群众唯一的希望。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18000人,分别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和瑞塔铺出发,开始长征。此时,他们并没有呆不下去,不过他们分析到:第三次"围剿"兵力大大超出以往,且多为蒋介石的嫡系、半嫡系;根据地东有洞庭,北有长江,南有沅、澧二水,西北为大山,不利大部队展开;根据地经济、文化落后,长期发展困难等等。退出苏区之前,萧克等人只是想转移一下,摆脱敌人包围,保存有生力量,到湘黔边或黔东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并没有想到渡金沙江,更没有想到要长征到陕北。
长征第一天的晚上,萧克就住在张家界边上一个小村子里。那一天,前卫部队行军120华里,主力行军80华里,宿营之后就休息了。直到1990年,萧克重返湘西,发现张家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而当年他根本没有注意到这样好的风景。几天后,二、六军团到达比较富裕的湘中地区,短暂休整了一个星期,本想在这个地方创建新的根据地,但发现大批敌人围了上来,只好撤往贵州。这时已经结束了长征的中央军委来电,指示他们:"速转黔西、大定、毕节地区,群众地形均可暂作根据地"。无奈的是,这一次他们依然没能站住脚,但是部队得到了20天的休整和补充,兵员充实,士气旺盛。
1936年2月,二、六军团透过滇军防线,直趋滇东。在南北盘江地区,他们在长征路上第三次尝试创建根据地。这时,他们接到红军总司令部的来电,电报署名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要他们北渡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大举北进。对于张国焘另立中央与一方面军闹矛盾的事,贺龙、萧克等人还不知情,二、六军团在盘县开会,大家认为在这里能否站住脚还不一定,全国形势来看,全国人民抗日情绪高涨,可见全国革命大势转向北方,应执行总部的指示,于是决定北上。萧克认为,盘县的这次会议对二、四方面军,乃至日后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起了重要作用,否则他们可能留在云南了。萧克建议部队佯逼昆明,却突然西进。他们在丽江和石鼓等地出其不意地北渡金沙江。蒋介石带着云南军阀头子龙云,乘飞机在金沙江南丽江一带上空盘旋,无可奈何,他们的部队追到金沙江边时,红军早已远去多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