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攻打义县时,尖刀班向敌纵深大佛寺宝塔一带运动
攻打义县前,我军指战员在积极备战
三纵某部一连被命名为“义洲突破连”
我军战士开进义县县政府
1948年春,东北国民党军队在我军强大攻势下,龟缩于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同年9月20日,我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三纵队、第二纵队五师和炮纵一部从辽源、东丰、四平地区迅速、隐蔽地奔袭义县,出其不意地将国民党93军暂编第20师和地方团队、地主武装等12000余名守敌压缩并包围在义县城内,并切断了他们向锦州的退路,由此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近日,记者采访了参与打响这场气势磅礴战争第一枪的几位老战士。
军民众志成城,目标只有一个
义县城是通往锦州、承德、沈阳铁路交会的枢纽,近6平方公里的县城筑有高10米、宽3.5米的古城墙,墙外有4米宽、22米深的护城河,自古以来就是进出关内外的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
刘永志当时是我东北人民解放军三纵作战参谋(后来曾任驻锦州某部炮团团长),虽然现已年届耄耋,但对当时的经历依然记忆犹新。他说,义县守敌国民党93军暂编第20师,是经美国顾问团训练的半美械装备部队,总兵力7000余人,3/4是老兵,过去从未受过重创。少将师长王世高、少将副师长韩润珍对自己的部队颇为自负。另外城内还有5000余名地方团队和地主武装。守敌不但兵强马壮、武器精良、弹药充足,而且在城关外围筑起大量单人掩体的轻机枪阵地,利用外围的独立村庄和坟地建起地堡群和雷区,将城关建筑物改成暗堡,并设置了大量的铁丝网、梅花桩、绊脚索等,还在城墙外挖出深宽各3米的护城壕,以古城墙为依托凿出大量的明暗火力点,形成了一个广大纵深的立体防御体系。
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在以优势兵力完成了对义县的包围后,为查明敌人的防御情况,先后派出少量部队侦察守敌的兵力、武器及部署情况。同时,我军各部向守敌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如喊话、散发传单、通过各种渠道发送宣传材料等。 “守敌一团二营六连三排排长罗有琨是位有正义感的青年,他对国民党军队在县城内胡作非为、欺压百姓等极为不满,在认真阅读了我军的宣传材料后,他在前沿阵地秘密与我军取得了联系,就在攻城的前几天,他率步兵排和重机枪排投诚,我军接管了他的阵地,这给解放县城打开缺口提供了方便条件。 ”刘永志说。
根据掌握的情况,我军将领对战势做了全面的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城西北有大凌河天然屏障,东北地形窄小不便展开兵力,城南地势开阔并有护城河所阻,惟西南地势较高,便于观察,虽西南为守敌火力最强的防御区,但我军可依靠铁路路基为阵地,发挥各种火炮的强大威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创守敌。于是,9月26日将领们决定,在围困、袭扰守敌的同时,加强战前训练和准备,10月1日集中火力从城西南方向突破敌人防御!
恰逢此时,毛泽东同志发出了通电全军的“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这极大地鼓舞了指战员的士气。各部队在具体分工开展实战演练的同时,纷纷开始挖堑壕,二纵五师从城西宋家屯以东一直挖到城防下,全长7300多米,三纵八师、九师从敌军最南端的地堡群一直挖到城墙下,为部队作战时的转送、联系、突破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战前准备中,人民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在解放军驻地,群众蒸干粮、送军鞋的情景随处可见。曾参加这场战役的义县留龙沟乡老退伍军人马占才回忆说:“那时义县西部的四个山区5天就有3000多名农家子弟报名参军,组建起一个新的兵团,随时可补充到部队。留龙沟一夜间捐军粮120万斤,组织了随军转运担架3000多副,城南关的李景新等贫困百姓积极主动为攻城部队当向导、画地图……”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深情在硝烟弥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