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偷吃了朱老总的皮带,不但没挨骂,朱老总还帮他捉虱子。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细节都很有特点,也都被摄制人员捕捉到了。
另一位红军战士陈利财从小就犯倔,12岁穿着条短裤,光着脚,背着家人参加了红军。他几乎是打着赤脚走完长征的。在草地边,陈利财用一个玉镯换了80个大洋,又买了6个锅盔,救下了全班战友的生命。
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根据地,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时,在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后面,还挂了个不大不小的尾巴——一支拖家带口的红军家属队。这在以往反映长征的作品中很难见到。邓秀英、邓玉乾一家8口全在这支队伍当中。到后来,14岁的姐姐背着6岁的弟弟进行长征,他们的身影成为了这支队伍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个个细节如同一颗颗闪光的珍珠,使长征的历史显得越发生动、真实、珍贵。正是这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长征,创造出了人间奇迹,创造出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铸就了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一个个感动中国的老红军——
成为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央视的《2006,感动中国》,也感动了观看这一节目的观众。当李中权等6位老人代表老红军在现场观众的掌声中走上领奖台时,主持人白岩松动情地说:“我们为这些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所颁发的不仅仅是一枚奖章,而应该是一座丰碑,一座不朽的丰碑!”观众的掌声再一次响起,经久不息。
被感动的又何止白岩松!何止现场观众!《寻访健在老红军》的摄制人员,在实际拍摄中每时每刻都被感动着,震撼着,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洗礼和心灵净化。
现年91岁的王泉媛当时是红一方面军30位长征女战士中的一位。途中,她替伤员背着两支枪,走得气喘吁吁,毛主席看到后惊讶地问:“小鬼,你怎么才走到这里?”主席让她把枪放到自己的马上。王泉媛早在中央苏区时就与毛主席熟悉,于是她毫不客气地把枪支放了上去。“毛主席的马一共驮了大小11支枪。长征中,他很少骑这匹马,总有伤病员或年龄很小的红军战士骑在上面,即使没有人骑它,也总有一些伤病员的枪放在马背上。”
由蔡畅大姐牵线,王泉媛在长征途中与王首道结了婚,第二天他俩就分头回到了各自的部队。1936年西路军作战失利,王泉媛和姐妹们一起被俘,饱受折磨。逃出牢笼后,几经磨难,她才回到家乡。如今,她和养女一起平静地生活在江西农村。在摄制组记录的镜头中,有一段催人泪下的回忆:新婚之夜,王首道送给妻子一把小手枪,王泉媛也答应给丈夫做一双布鞋。然而,由于战争和离散,这双布鞋在经过了47年之后,才送到王首道手中。在实现了她对情感忠贞的同时,也实现了她对信仰的忠贞。
曾被列入拍摄名单的7位已故老红军中,有一位叫肖成佳。一年前,当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他的时候,老人说他的军籍问题是由长征时的老领导、后任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黄火青同志帮助解决的。他曾先后3次来京,终于见到了老领导。由于时间太久,黄火青不认得他,便问:“你说你是我的老部下,怎么证明呀?”肖成佳于是用嘶哑的嗓子深情地唱起了黄火青当年教战士们唱的一首红军歌谣:“行路不怕道路弯,爬山不怕荆棘拦,革命不怕苦和累,红军不怕远征难,黄连树后有甜柑。”
熟悉的歌词和旋律,勾起了黄火青的回忆,他为之动容,两人抱头痛哭。黄火青给了肖成佳30块钱和200斤粮票,并答应肖成佳帮他圆一生的梦。
长征途中一家人的生死离别——
见证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
摄制组在拍摄《寻》片时,感动他们的故事何止一个两个。最让摄制组人员感慨万端的是李中权一家长征途中的生死离别。
离休前任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的李中权将军,当年全家9人追随红军,有4人倒在了长征路上。1933年,李中权率300多人的红军队伍回到家乡四川达县碑牌河石家坝时,还能看到悬赏通缉他的告示。在打土豪、分田地,成立苏维埃政权中,他的家人热情参加,大哥李中泮被选为乡苏维埃主席,五妹李中珍被选为妇女主席。红军撤离时,大哥带领赤卫队配合红军作战,二哥李中池和四弟李中柏为红军筹粮,五妹带领妇女队为红军抢救伤员,父母也抛弃了家中的一切,带着年幼的弟妹投奔了红军。这样,全家人都把命运和革命连在了一起。
后来,李中权率队在征程中遇到了久别的母亲。那正是大敌当前、军情紧迫的时候,母子相见,又惊又喜。见面时,母亲才告诉了他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了掩护红军通信员,父亲戴上红军帽,把敌人引向自己,并在搏斗中杀死两名敌兵,自己也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尽管军情紧急,李中权还是决定要给父亲上个坟。他跑了一夜,在天亮时找到了那个画着五角星的坟丘——那是母亲亲手画上去的。不久,李中权又听到已当了赤卫团政委的大哥李中泮在“肃反”中被无辜杀害的消息。
1936年3月,就在红四方面军准备再度进入草地前,李中权在宝兴城意外地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以及弟弟中柏、中衡和妹妹中秋。部队第二天就要行动,这是第三次过草地,面临的困难更为严重。令他悲痛的是,二哥李中池在战斗中牺牲了,中珍妹妹在过草地时饿死了,她丈夫石映昌也牺牲了。那天晚上,李中权和母亲谈到很晚。母亲再三叮嘱儿子要全力带好部队,不可为她分心。
后来,李中权又见过母亲一面,当时老人已经病得很重了,正在两个弟弟的搀扶下吃力地走着。他立即下马扶住了母亲。当时既没有药,也没有地方可以安置母亲,看着被疾病折磨的母亲,李中权心如刀绞。李中权知道,这一次,也许就是自己和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了。他解下自己的粮袋,牵过自己的战马,拍了拍中柏弟弟的肩头,把缰绳交给他,含泪告别母亲,去追赶部队。母亲后来病故在长征途中。
如今,李中权已离职多年,他的书房里堆满了书,还有他本人的书法作品。摄制组的人注意到,在书房门口的相框里,有一张人工绘制的相片。“那是我的母亲。”老人说,“我找了好多画家,凭自己的记忆描述,让他们画出来的。虽然不太像,但总觉得可以寄托自己的思念。”说到母亲,将军泪如泉涌。
也许,通过《寻访健在老红军》的文字和图像,我们记住了李中权,记住了肖成佳,记住了王泉媛……然而,还有太多太多的红军将士,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英勇奋战,血洒疆场,长眠在了长征路上。他们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墓地,但是,在我们这些后辈心中,早已为他们矗立起了一座丰碑,一座无字的历史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