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几乎所有人都倾向于以士兵的角度进入电视画面,因为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当时都是青年人,他们在长征中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这都是影片所要着力表现的。”
总体思路确立后,接下来就该进入到剧本创作阶段了。剧组请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的著名编导华越担任《我的长征——寻访健在老红军》的总编导,并着手剧本提纲的写作。
经过摄制组认真、细致的挑选,30位符合条件的老红军被列入了拍摄计划。可一联系才知道,其中7位老人在一年的时间里已经相继离开了人世。这让王建锋和他的创作团队尤其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必须进行抢救性拍摄。
2006年的7月上旬,摄制组兵分六路,踏上了漫漫拍摄路。当时最让王建锋着急的除资金没有着落外,还有总编导华越带的那个组遇到了麻烦。他们去的是江西,那里发生了水灾,不但没法采访,连摄制组人员的安全都成了问题,一连几天和摄制组联系不上。后来才得知,摄制组是在洪水到来前的两个小时离开最危险地段的,大家都说是老红军保佑了我们。
真实记录长征中的点滴往事——
寻找那段用生命铸就的史诗
永远的红星章
很少有纪录性的专题片能拍得像《寻访健在老红军》这样动情,这样真实生动。
摄制组寻访到的老红军,大都不是叱咤风云的将领,也不是赫赫有名的英雄,70年前他们只是长征路上的普通一兵,现在也大都默默无闻,有的还住在农村,过着和普通百姓一样简朴的生活。
但当这些可敬的老人从历史的远处走来,向我们真诚地袒露心怀时,他们的经历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们的青春消逝在血与火的拼杀中,他们的脚印留在了雪山草地上,他们的意志在严酷的战斗中得到磨炼。他们不对历史作任何的粉饰,而是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把历史的真实告诉观众:长征是悲壮的,长征的牺牲是惨烈的,长征是可歌可泣的。
90岁的老红军钟明,现在回想起1933年广昌战役的残酷情景时,还是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他那时是一个卫生员,没有盐吃,把盐省下来煮纱布,一块纱布煮了又煮,直到变成一小条,伤员太多了。长征时发给他3颗子弹,只准打一颗,要消灭一个敌人。和他一起长征的30个人,走到陕北,只剩下他一个了。91岁的老人唐进新,当年是红一军团的先锋队员。他经历过血战湘江的惨烈,腊子口的激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老人说,那时他一天一夜跑240里路,越过大渡河的那天夜里下着雨,他在山顶上放哨。这些不可磨灭的记忆,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解放后他当过县长,后来主动辞职,因为觉得自己没文化,还是回家种地好,别耽误了国家建设。
夏精才老人原是黔西农村穷得一无所有的农民。15岁那年,贺龙、任弼时的部队来了,穷孩子当了红军,学吹军号。他跟着部队在乌蒙山区不停地转移,后来参加长征,他曾经有12天没吃过一粒粮的经历。饥饿和疲乏磨炼出他的坚韧,他在长征路上学文化,认了两百个字。一说起长征,老人就会笑着说:那是一个流动的学堂。
细节,往往是一部作品成败的关键。一部作品真正打动人的就是那些细节。《寻访健在老红军》在拍摄中,特别注重运用影视手段突出和强化能反映主人公真实内心世界的细节。老红军陈芨过草地时,偶然发现有个新堆的土包,扒开一看,里面埋着一只牛蹄子。正是这只牛蹄子,才使他走出了茫茫草地,跟上了队伍。赵德仁过草地时,先后4次跌进泥潭里;爬雪山时,硬是被指导员拖着才捡了一条命。草地行军,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