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他这一生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10月12日,在乌鲁木齐市幸福路一栋居民楼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当年的“红小鬼”,如今满头白发的红军老寿星王邦玉。
老人个子不高,面容清瘦,双耳戴着助听器(抗日战争时耳朵被日军投下的炸弹震坏了),精神矍铄,思维活跃。说话缓慢带点四川口音,谈起长征经历时,老人声音洪亮,铿锵有力。他的讲述把人们带到了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
1920年,王邦玉出生在四川省万源一个贫农家里,当时家里四口人,和广大劳苦大众一样,他从记事起就开始给地主放羊。1933年9月,徐向前同志率领的一支工农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当时只有13岁的他,踊跃报名参加了工农红军,在31军91师政治部当通讯员。“因为当时我是班里最小的,大家都叫我红小鬼。”老人微笑着回忆刚参军时的情形。
1934年,王邦玉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他当时年龄较小,长征的艰苦卓绝和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却是王邦玉永生难忘的记忆。老人坚定地说:“不管怎么苦、怎么危险,对于胜利,我们的信心从未动摇过!”
“爬雪山和过草地最为艰辛,草地漫无边际,遍地是沼泽,还布满黑色的淤泥潭。人走在草地上要是踩空了或是踩破了草皮,就会陷进泥潭,很多战友都因此牺牲了。”老人一边回忆,一边用双手比划说。午后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散发着祥和与温暖。
至今,王邦玉清楚地记得长征途中的那些细节。老人说,一天,过草地时,机炮连的一个战士掉进了泥潭,他知道自己上不来了,赶忙摘下背上的步枪用力扔给战友,并让战友们不要管他。
“看到战友陷进去,同志们哪能不顾。一个战士赶紧伸手抓住了他的手用力往上拉,想把他拉上来,谁知脚下的草丛‘哗啦’一声塌陷了,那位拉他的战友也跟着掉进了泥潭。这时,又一个同志赶紧上前去拉,可是又掉了进去。旁边一位同志赶紧伸出手中的棍子去拉战友,但脚下一软,他也掉了进去。几分钟的工夫,眼看着接连四个人陷进去。”老人痛惜地说。
停顿了几秒钟,老人接着说,这时,有位战友想了一个办法,用两根扁担在草丛上架成十字形,人站在扁担上拉,这才算把最后陷进去的那个同志拉了出来。但其他三个同志由于陷得比较深,没能救上来,战友们眼看着他们被泥潭无情地吞没了。说到这儿,王邦玉老人面色沉重,坐在椅子上的他双手捧着脸,低头沉默了一会儿。
让老人记忆深刻的还有红军纪律的严明。红军走出草地,到达阿坝地区后,由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红军不了解,都躲避起来,部队筹集不到一点粮食。后来在一个喇嘛寺庙内发现了一些咸盐。“当时部队正缺盐巴,但是寺里没有人,于是部队首长就拿出一些银元放在寺里,叫翻译写了一个纸条说明情况,然后每个战士装了一点盐巴出发了。”王老说,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红军再艰难再困苦,也会遵守群众纪律,绝不损害百姓的利益。
“长征中,我三次过草地。其中最困难、最危险的是1935年那次。”王老说,自己在过草地中断了粮,野菜、草根也都没有了。当时他又饿又累,加上脚上长了个疮,感染后不停地流脓血,还发高烧,昏倒过几次,慢慢地掉了队。幸运的是,后面的收容队赶上来救了他。
老人回忆说,赶上部队后,91师政治部的一位姓张的指导员发现他脚上的疮正在流脓,就用盐水为他洗净脚上泥,挤出溃烂的脓,然后笑眯眯地问:“小鬼,饿了吧?”随后拿出干粮袋里仅有的一块干馍给王邦玉。
老人说,当时他看到这块干馍直流口水,可一想到这是指导员唯一的食物,说什么都不愿意接受。“指导员最后生气了,他命令我吃下去!我再三坚持大家各分一半,最后我俩一人一半,分吃了这块干馍。”就是这样,在战友的搀扶和帮助下,瘦弱的王邦玉终于走出了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