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赵村惨案发生后不久,惨案的幕后主使邢仁甫也很快露出马脚。眼见事情败露,他先是投靠了国民党军,后又于1944年2月投降了驻济南的日军,当了汉奸。1945年日本投降后,邢仁甫摇身一变,加入了国民党天津军统组织。1949年1月16日,天津解放的第二天,即被我军抓获。1950年,经审讯,邢仁甫对刺杀黄骅同志及叛国叛党的行为供认不讳。1952年,邢仁甫在盐山被执行死刑,这个抗战期间八路军队伍中级别最高的叛变者终于走到了尽头。
1952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将黄骅烈士的遗体迁至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重新安葬。在英雄山烈士陵园黄骅烈士墓前,暗红色的大理石墓碑上,镌刻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黄骅烈士之墓——1952年12月10日立”的字样,墓碑左上角镶嵌着他的遗像,照片中的他一身戎装,面带微笑。
身虽去,精神永在
作为八路军115师抗战期间牺牲的最高级别干部,1943年8月,为弘扬黄骅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经山东省民主政府批准,大赵村所在的新海县更名为黄骅县(1989年撤县建市)。在这个英雄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黄骅作为一个符号,从此无处不在。
坐落于黄骅闹市区的黄骅博物馆,是这座沿海城市的精神根脉所在。在由一片仿古建筑合围而成的院落中央,矗立着黄骅烈士的塑像,塑像魁伟,瞩目远方。
“这个塑像的神态最符合我想象中父亲的样子。”在黄鲁滨的脑海里,父亲是一个英雄,应该就是一副高高大大的样子。“据父亲的老战友回忆,他黄黑脸庞,很瘦,但精干老练,精神旺盛,动作利落,浓重的湖北口音,讲话慢沉沉,但很有力。”
英雄留下的不仅仅是名字,更有不灭的精神。
2007年,黄骅市筹集资金140万元整修大赵村惨案发生地的房屋,建起了纪念馆。
“建这个纪念馆就是为了把黄骅的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现在日子好了,更不能忘记黄骅烈士当年付出的鲜血和生命。”为修建纪念馆,孙津生东奔西跑没少忙活,纪念馆开馆后他又负责起日常管理和讲解。
纪念馆里每一件展品、每一幅图片,都像是装在孙津生的脑子里。“他和战士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吃一锅的饭,穿一样的衣。要说和战士不同的地方,就是他用红辣椒蘸盐水吃饭,用短杆旱烟袋抽烟。”在一块反映黄骅艰苦朴素作风的展板前,孙津生说,有一次黄骅在狼坨子养病,吃的就是煮黄豆、煮玉米,“要是能吃上个玉米面窝头和韭菜炒咸菜,那就算是加餐了。”
黄骅生活艰苦朴素,这在冀鲁边革命纪念馆的展览中同样得到体现。“因为他体质较弱,司令部准备给他安排点‘保健饭’、‘保健菜’,可黄骅坚持不要这份特殊照顾。他说井冈山上、长征路上,那么多困苦都挺过来了,靠的可不是什么‘保健饭’、‘保健菜’,要说需要经常保健的,应该是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意志。”讲解员杨婷说,黄骅坚决不吃的所谓“保健饭”、“保健菜”,不过就是一点炒黑豆。
“人们一直没有忘记他。”黄鲁滨说,她打心眼里替父亲感到欣慰。2012年,在黄骅市方面的诚挚邀请下,黄鲁滨一家5口由杭州迁到黄骅。由于参加活动上过几次电视,她也算成了“名人”。“有时候坐出租、买菜,甚至去看病被人家认出来,非要不收钱。”黄鲁滨说,钱当然要给,可她还是会心头一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