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蔡协民(1901—1934),华容县人。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926年底任中共华容特支书记。1927年3月任中共华容县委组织部长。在华容县委领导下,县农民协会会员及农民自卫军得到迅速发展。马日事变后去武汉,由毛泽东安排到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司令部工作。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任二十五师连指导员。1928年1月参加湘南暴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三十团党代表、三十二团党代表。1929年1月任三十一团党代表,随毛泽东和朱德向赣南闽西进军,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1929年7月转入福建地方工作,任特委委员兼组织科长。1930年11月任福建省委委员、省委秘书长。1931年1月任省军委书记兼福州市委书记。省委机关被敌特破坏后,他和曾志、董云阁建立临时省委,任省委书记、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领导和发动福州各界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1月,调厦门中心市委工作。此后受到“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批判,但他依然对党忠心耿耿。1934年4月,离开厦门转往根据地,因交通员叛变而被捕。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百般利诱和严刑拷打面前,他坚贞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崇高气节。7月在漳州被杀害。
【故事】
流落在十里洋场
1932年1月,蔡协民被调到厦门中心市委工作。这时,“左”倾机会主义愈演愈烈,蔡协民成了被排斥打击的对象。特别在车本战斗失利后,厦门中心市委认为他犯了“逃跑主义”、“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要他去上海,由党中央另行安排工作。同时又给中央打报告,诬陷他是“社会民主党人”。
当他来到上海时,党中央已作出了与他断绝一切关系的决定。因而他与组织接不上关系,就像一位失去了母亲的孤儿,流落在十里洋场。
这时,有位在国民党供职的老同学碰见了他,知道他的处境,劝他投靠国民党,并要送他一块金表。他断然拒绝,另向熟人借了十块钱,辗转回到福州。不料在福州又吃了闭门羹,被党组织排斥于门外。
不久,蔡协民到厦门寻找组织,厦门中心市委正在党内开展肃清“罗明路线”、“批判蔡协民”的斗争,同样将他拒之门外。他忍辱负重,毫不动摇,坚定地表示:我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我要继续为党工作!
他拖着瘦弱的身体,到市郊禾山打石头,修马路,两只手磨出了血,疼痛难忍,每天只有几个铜板的报酬,吃一两顿稀饭。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他仍然不忘在筑路工人中进行宣传鼓动,号召工人同资本家、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他的忠诚和执着终于赢得了群众的尊敬,也赢得了厦门市委的信任,连反对他的人都改变了看法。
1933年7月,蔡协民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被派到安溪县委任秘书。从省委书记到县委秘书,蔡协民没有半点自暴自弃,在这个岗位上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他把自己在江西和闽西的工作经验加以总结,撰写了《怎样分田地》的小册子,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土地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