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西社村古老的钦阳巷里,耳边回响的仍是忻代宁公团声震长空的战歌。辛亥革命北方地区的领袖人物,当年被称为“华北革命巨子”的续西峰就出生在这里。如今,钦阳巷里续西峰的故居仍在,矗立在村里的忻代宁公团纪念碑,向后辈们讲述着这位从峥嵘岁月里脱颖而出的辛亥革命英烈。
续西峰,名桐溪,一名九州,字西峰,号寒泉,1880年12月24日出生于我省崞县 (今原平市)宏道镇西社村(今属定襄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的续西峰,豪放跅弛,不拘形迹;读书务求实践,不重章句。1902年,22岁的续西峰考入山西大学堂西斋,看到国家处于危难,他广交志士豪杰,密谋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续西峰立即致函在日友人,代为注册加入。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进步报刊和革命书籍,坚信“非革命无以救中国”。1906年,在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的山西人景定成、赵戴文、谷思慎、荣福桐等陆续回国,在太原、宁武、五台、定襄等地发展同盟会员,续西峰辍学归乡,一方面组织训练青壮年村民,一方面在宏道镇创办“川路学堂”,聘用进步教师,改革教材教法,培养革命人才。一时间,西社村成了晋北汇聚英豪、策划革命的中心。
辛亥革命爆发,太原起义成功后,续西峰经新任都督阎锡山批准,组织忻代宁公团,进军大同。1912年11月28日,公团在原平镇誓师出发,先后夺取应州、怀仁,顺利攻入大同城内。大同乃晋北重镇,面对清军的数次重炮反攻,团长续西峰带领公团将士浴血奋战,在敌强我弱,内缺粮枪,外无援兵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创造了守城40天的奇迹。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续西峰率领的忻代宁公团才撤出大同,回归故地。这次攻打和守卫大同,牵制了清军兵力,保住了山西起义的整个局势,为山西的辛亥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续西峰也因战功显赫,1912年初被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这一年10月,续西峰曾就任山西巡警道,但因为不满阎锡山与袁世凯勾结排除异己,愤然辞职回归乡里。1914年6月,阎锡山曾奉袁世凯的命令,抓捕续西峰,化装潜逃的续西峰在华山与李岐山、井勿幕、胡景翼、刘守中等人聚会共谋讨袁,史称“华山聚义”。“华山聚义”使被袁世凯排斥、镇压、追捕的北方英豪汇集一堂,集成一个新的北方政治军事集团,成为以后国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全国人民群起而攻之。续西峰统帅起义军组成“西北护国讨袁军”起义讨袁,但最终因遭阎锡山军队伏击宣告失败。
为了反对北洋军阀,推翻曹锟、吴佩孚的统治,续西峰还撮合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部联合组成国民军,参与策划了“北京政变”。在军阀混战、前途难卜的岁月,续西峰为了民主共和,实现三民主义,奋斗不息,顽强斗争。
1925年3月,孙中山在京逝世,受到沉重打击的续西峰强忍悲痛,策划新的革命活动。8月,他以国民军总参议身份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攻打山西,与阎锡山决一死战,不料队伍被阎锡山分化瓦解,孤军作战彻底失败。
悲愤交集的续西峰一病不起,1926年5月10日,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刻,留下临别遗嘱“请遍告诸同志,我们是革命党人,一定要有进无退”。
这位杰出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孙中山先生及其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北方地区辛亥革命的先驱,反清、反袁、反封建军阀的领袖人物最终抱憾而逝,享年47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