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袁淑梅一边忙于《淀上人家》的演出租加工修改的繁重任务,一边组织编导等创作人员,多次深入老区体验生活、座谈采访收集资料、研究论证等活动,前后不下二十多次。而每次都由她和团长亲自带队,和地方接洽、组织接待、安排座谈、研讨提纲、论证剧本。诚然,创作的过程是十分艰难的,先后写出了《赶考》、《圣地风流》、《西柏坡》等4个剧本。每个剧本都是对同一题材的不同时段、不同角度的提炼和切入,是又一次新的否定和尝试。终于历经四年后的2001年5月,完成了排演本《西柏坡》。
在建党80周年大庆的日子里,献礼剧目《西柏坡》正式出演。如前所述,演出获得很大反响,特别是剧中饰演柏凤的袁淑梅,其表演博得专家和观众的热情赞扬和褒奖。一致认为:她的《西柏坡》是继《淀上人家》后舞台表演的又一次跨跃;袁淑梅从《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闯法场》、《神河口》、《淀上人家》到《西柏坡》其嗓音越来越好,演唱和表演质量越来越高,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表演和演唱风格,向“袁派”迈进。可谓一戏一台阶,实践了不断超越自己的向往和诺言而难能可贵。例如,在《西柏坡》中的柏凤形象,和袁淑梅以往的舞台角色大相径庭,也和她本人的生活原型及本色化表演有较大反差。但是,诸如油黑的化妆,块状而臃肿肥大的服装,和本人设计的“双手插袖的典型动作,随意而又不失美感的表演等,实实在在,朴实无华,真实可信而无庸置疑地塑造了‘这一个’”。这种还生活本来面貌的艺术体现,才是真正的“美”,是一种纯朴而高尚的美。再如柏凤的唱腔,除保有她个人嗓音甜美、圆润、响亮的特色外,应着重提到由她亲自演唱的主题歌《太行山有个山窝窝》,这首取自平山县的民歌《哥走梁呀妹走沟》,是河北民歌中的精典,歌声涵蕴着浓烈的燕赵风情,其音域、音色、地方韵味的表现,难度很高 。戏曲演员唱民歌,本属不易,但对民歌唱法早有训练和造诣的袁淑梅说来,似乎是驾轻就熟,无论是音高、音色,还有风格韵味,体现的十分准确,声情并茂,动人心扉,令行家叹服。
(三)
《西柏坡》立在舞台上以后,袁淑梅和她的剧团面临两大任务。其一,如何根据省市领导和专家的意见,组织对剧目的修改和深加工,使之成为精品,以角逐下届“五个一工程奖”。其二,为了让《西柏坡》走向市场,必须更多组织安排演出,剧目只有通过广大观众的检验,倾听普通百姓的意见,边演出、边修改、边提高。为此,袁淑梅和剧团班子一起,马不停蹄、费尽心思地着力于抓市场、抓营销、抓剧本再论证、安排作家改剧本等。带着剧团扎扎实实地工作,快节奏地运筹,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西柏坡》即今已演出近50场,除了省会展演和专项任务演出外,还作为新创现代戏,列入剧团商业演出的剧目安排中。去年9月,参加了第二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荣获“演出特别奖”和优秀表演奖,表演奖,舞美、服装设计奖。今年1月,剧团赴北京中南海、天津“八一”剧场,为曾经在平山战斗和工作过的老首长、中央部委和中直机关领导以及平山籍老战士、老乡亲们慰问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看戏的老现场禁不住热泪盈框,盛赞《西柏坡》为多年未见的好戏,家乡戏,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战斗岁月。那山、那水、那石、那树一件件都勾起深深的回忆和无尽的瑕想。还有那独特的浓浓的乡情和悠悠的革命情缘……
《西柏坡》自首演以来,先后组织大小座谈会、研讨会5次,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一直关心《西柏坡》这个戏,去年就将其定为角逐下一届全国“五个五工程奖”的重点剧目。今年初,又再次明确,将《西柏坡》定为迎接党的十六大献礼剧目。
与此同时,袁淑梅还与省广电局和河北省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协商,达成了共同将舞台剧《西柏坡》搬上电视荧屏,创作电视戏曲艺术片,角逐全国“飞天奖”。该次合作自春节后即行启动。3月底,完成了戏曲电视剧本,4月初开机,5月初封镜并完成后期制作。袁淑梅依然是最辛苦的,既是总协调,又要任主演,繁琐的行政管理事务和新的舞台表演创作任务集于一身,她的付出和承受的精神压力是巨大的。但想到能将舞台剧送上电视屏幕,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它所带来的成就感,应该是对她最好的精神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