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西柏坡》唱腔音乐所占比重很大,并启用了国家一流交响乐团伴奏,给当前沉闷的戏曲界带来了一股清香和新意。通俗易懂的评剧唱腔,既有大胆创新,又不失传统;丰满感人的交响乐队,既有高雅的品位,又不失剧种风格。
评剧乐队辅以西乐伴奏,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过尝试,后来,京剧闯出了一条路子。近些年,因种种原因,大量运用西乐伴奏的大型剧目,实不多见。所以聆听以交响乐伴奏的评剧《西柏坡》,确实令人激动。
全剧唱腔基调朴实、凝重,没有华而不实的痕迹,一切都是发自内心。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袁淑梅(饰演柏凤),更是将评剧唱腔演绎得淋漓尽致。剧中,她与脾气急躁的队长争论这一段对唱,一慢一快,一柔一刚,强烈的对比,展现了二人性格的差异。伴奏中,明亮的小提琴更描写出柏凤细腻的心理变化。当柏凤面对焦急的群众“一行行泪水”时,曲作者运用了颇具评剧风格的传统高腔,并以凡代宫,在低音区婉转迂回,表达了柏凤此时的激动心情。每当袁淑梅演唱这一段时总是眼含泪花,以情带声,有味儿,有劲儿,再加上铜管、弦乐强有力的和声织体烘托,使这一传统的评剧唱腔更富有表现力。当柏凤耐心给大家摆事实、讲道理时,她想到了西柏坡的往事:“油灯下,雄才展”、“三间土屋内,指挥大决战”。此时,唱腔转入新调————越调。旋律新颖,情绪平和。间奏中,木管、铜管交替出现《国歌》的音调,这正是柏凤和大家的共同心声。柏凤越想越激动,唱腔节奏随之加快,最后,急进的大甩腔高昂、明亮,一泻千里。在强烈的间奏中,高音板胡的领奏非常突出,管弦乐的烘托异常丰满,一首和谐、完美的评剧交响曲,令人满足。在柏凤的核心唱段中,曲作者特意设计了具有激越情感的反调,一改传统的大鼓伴奏,少了几分悲哀,多了几分激情,这正是柏凤此时的心情。袁淑梅在这一大段中,确实下了功夫,气口的掌握,音量的变化,都在情理之中。大段的清板,如泣如诉,只有一、两件民乐轻奏,与前后强烈的交响音乐间奏,形成鲜明对比。最后转入哭迷子、十三咳,这一传统曲调,经交响乐队伴奏,赋予了新意。
其他人物的唱腔也各有特点:山根的扮演者梅清良嗓音宏亮、圆润,具有十足的魏(荣元)派风格,他的演唱音域宽、味道浓,精彩的甩腔,唱得很地道。王秀莲扮演的山妮奶奶则采用了以中音为主的老旦腔,仔细辨认应是筱俊亭的风格。曲调古朴,韵味醇厚。
全剧音乐部分非常感人。序曲豪迈雄壮,大气磅礴,小提琴的快弓飞奏,铜管乐激昂向上的音调,引出了乡土气息浓郁的主题歌。这一曲调选自平山民歌《山梁沟》,经过加工润色,作为全剧的音乐主题,既有地域色彩,又能融于评剧曲调之中。全剧曾以各种形式多次出现,或民乐,或西乐,或合唱,或伴奏,反复出现,使人们深深记着:“从这儿走来了新中国,俺这儿就叫西柏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