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初,石家庄评剧一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创作的献礼剧目——大型评剧现代戏《西柏坡》,在省会隆重推出。首次出演即获得成功,在省会观众中特别是在戏剧界,引起强烈反响。省直文艺界的专家给予广泛好评:剧作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柏坡人”的英雄群像,是一曲弘扬“柏坡精神”的颂歌,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西柏坡》是我省献礼剧目中最好的一台戏”。它的艺术风格质朴凝重,洋溢着浓郁的燕赵风情。其中,舞美以木刻技法凸现山、石的雕凿感和立体感,服装的夸张、敦实的变形处理,以及音乐鲜明的燕赵情韵等,无不体现出“高山仰止、太行丰碑”式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美学追求。许多领导和专家看戏后说:“深切地感受到老区人民光荣的战斗传统,坚贞不屈、慷慨悲歌的精神风骨和甘于奉献、舍己为人的道德风范。”这是一笔永世长存、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它将成为激励后人“勿忘革命传统,开创美好未来”的强大动力,成为当代燕赵儿女高举改革大旗,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振兴河北的精神支柱。总之,《西柏坡》是个有特点、有追求、有新意的剧目,是近年来我省现代戏创作中难得的一出好戏。
石家庄评剧一团有着创作演出现代戏的光荣传统,远的不说,近年来创作演出的现代戏《神河口》、《淀上人家》,先后在全国现代戏交流演出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优秀剧目晋京展演活动中,荣获“优秀演出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剧团领导和全体演职人员共同努力外,特别是和剧团的主演兼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西柏坡名誉村长袁淑梅杰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运筹、策划、能力分不开的。尤以上述新剧目《西柏坡》的演出,更是一个慧眼独俱、锲而不舍,执着追求、终获成功的显例。
(一)
袁淑梅不愧是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不仅在舞台表演艺术方面能文能武,技艺精湛;而且在剧本创作方面亦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对戏剧创作题材的选择和把握上,有着特殊的敏感。早在1996年,为筹备参加石家庄市第二届戏剧节,平山县河北梆子剧团,创作了以西柏坡人民光辉业绩和真实故事的新剧目——《柏坡魂》。由于基层剧团各种条件所限和题材本身表现上的高难度,剧目没有获得成功。但是,谈到内容却引起各方人士的震憾和兴趣。这其中就首推酷爱现代戏也擅长塑造现代人物形象的袁涉梅。她对这一题材的关注,是基于下列思考。
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党中央在这里指挥的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曙光从这里升起,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里曾经山清水秀、物产富饶,被誉为“小乌克兰”。作为革命老区,西柏坡和西柏坡人民,不但在战争年代,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和动人传说,谱写了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英雄乐章;特别是在建国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为了根治水患,确保京津和石家庄,西柏坡人民又顾全大局,为建设水库舍弃了自己的美丽家园,经历了感人至深的搬迁、重建的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和巨大牺牲。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社会上还存有“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和腐败之风的当代,重温毛主席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的淳淳告诫,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将西柏坡这个题材搬上舞台,为“柏坡人”塑身雕像,是文艺工作者弘扬革命传统、呼唤“柏坡精神”回归的应尽职责,是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尽管这个题材写戏十分困难,正式启动后屡造挫折,也不断有人劝她放弃这个计划。但是,痴心不改,西柏坡成为她挥之不去欲罢不能的创作情结。
(二)
1997年底,袁淑梅主演的现代戏《淀上人家》,在省会“霞光剧场”首演,当晚出席观摩者除省、市领导和文艺界同仁,还邀请北京专家前来指导。期间,剧场里还坐着几位特殊观众,他们就是袁淑梅特别邀请的平山县委、县政府领导。他们等人除了看戏,兼有一项重要任务——实地考察石家庄评剧一团的演员阵容及艺术水准,以便就共同创作舞台剧《西柏坡》作出决定。近年来,作为革命老区的平山县,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在中央、省委领导的关怀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们希望能有一台戏剧作品,反映和表现老区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气概,并且是一部有很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存世。他们对评剧一团强大的演出阵容、高水平的演出和袁淑梅个人的舞台魅力,留正职深刻印象。正是这次观摩,成为评剧一团和平山县正式合作搞戏的契机。或者说,评剧《西柏坡》就是从此刻策划并开始启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