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25年3月12日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的日子。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孙中山先生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曾三次莅临北京,第一次来京时他的行迹并不为大众所知,第三次是他抱病到京,在北京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岁月。今年又恰逢孙中山先生逝世85周年,一位老先生怀着对伟人的崇敬,寻访孙中山先生三次到京的活动足迹。
28岁的孙中山第一次进京住在香山会馆
孙中山第一次到京的行程和住处都已没有了确切的记载,但是有些资料考证当年孙中山可能是住在香山会馆。我曾多次去中山会馆探寻,中山会馆倒是不难找,顺着虎坊路南行到南横东街东口,顺着街西行近西口时即可见南北向的珠朝街。从新开辟的菜市口大街南行至南横东街西口这条路更方便,进口不远就是珠朝街。会馆在街北口路西,油饰一新的大门很容易辨认。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会馆从2005年开始维修,但不知何故,工程进展得很慢,至今仍未完工。
孙中山第一次进京是为了“窥清廷之虚实”,7月初到北京作实地考察。当时甲午战争爆发在即,但北京仍在大肆筹备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从西直门到颐和园沿途要搭建经坛、戏台、牌楼等景观,为庆寿花掉白银219万两。孙中山后来回忆京津之行时说:“最后至北京,则见满清政治之龌龊,更百倍于广州。”更坚定了他推翻清廷以救中国的决心。
香山会馆位于珠朝街5号,原来这里曾叫珠巢街,1965年改今名。街南北向,北起南横东街,南口拐向西,与官菜园上街相接,现并入菜市口大街。香山会馆这一带过去曾是清康熙年间进士刘云汉购置的一块义地。清嘉庆年间,义地迁往左安门内潘家窑(今龙潭公园),此地就改为会馆。
光绪五年(1879年)广东中山县乡友,购得附近部分房屋及空地,开始扩修香山会馆,始成一定规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朝鲜任职的唐绍仪回京寓于此,并筹资再次扩建香山会馆,三年之后建成。扩建后的香山会馆规模很大,分前、中、后三个大院落,还有数个跨院围绕左右,各院落都有游廊相连。院内还建有魁星楼、戏台、假山、水池、亭榭等,院内建筑及装修极具岭南风格,在北京的会馆中也是别具一格的。
1894年夏,28岁的孙中山第一次到北京时,当时的香山会馆还未扩建。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广东国民政府在唐绍仪的提议下,将香山县改为中山县,以示对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北京的香山会馆亦改称中山会馆。
中山会馆在辛亥革命后,成为有志青年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广东青年会在此办公,后来成立的“中山少年学会”也常在这里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山会馆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所属地下组织的一个秘密活动地点,刘仁等曾在此活动。解放后,中山会馆成为民居,并逐渐成为居住了近百户的一个大杂院。原院中的花园亭榭等早已不存,但整体格局还在。
孙中山第二次进京
推翻帝制不久,全国时局动荡,为巩固新建立的共和制,孙中山先生不顾个人安危,1912年8月北上,第二次来到北京。
孙中山住在石大人胡同迎宾馆
外交部街是东单路口北东侧的第二条胡同,东西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明朝时这条街称石大人胡同,因明英宗时权倾一时的宠臣武清侯石亨宅第在此而得名。后此宅曾先后赐给咸年侯仇鸾和寿宁公主驸马冉兴让。明天启年间,在驸马府设立宝源局,专职铸造铜钱。历经明清两代,直至 1905年,宝源局的炉火才熄灭。
清末,为迎接德国皇太子来访,清外务部在这座几易其主的府邸上修建了外务部迎宾馆。设计者和工程承包者为美国人坚利逊。他在这里建起了当时北京最豪华的西洋风格的建筑,成为当时的国宾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