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已是第二天凌晨3点,上哪儿去弄猪肉呢?大家都很着急。还是郑义林有经验,他思索片刻决定用胡萝卜代替,因为挂糊、调汁、翻炒几个环节班翠霞都过关了,唯独火候还差,可以借助胡萝卜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郑学章赶紧按父亲的意思找来胡萝卜,洗净切片,挂上湿淀粉给班翠霞练火候。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操作,班翠霞炸制锅包肉的火候终于达到色泽金黄、外焦里嫩、咬时有声了,在场的人长长出了一口气。而那个为练火候“发明”的炸胡萝卜,后来被称为“锅包素”,也曾在三八饭店作为一道新菜推出。
此时天已大亮,虽忙了一夜未合眼,可大家都不觉得累。马克掏出10元钱以示感谢,郑义林坚决不收,他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也是哈尔滨厨师的光荣。”几天后,郑义林得知班翠霞是为周总理做“锅包肉”,他和全家人都充满了自豪。
12月24日晚,周总理为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的厅局级干部作完国际形势报告后,在省、市领导陪同下来到三八饭店。班翠霞回忆说:“当时我正在备料,心里也很紧张,但总理到厨房来过之后我反倒轻松了许多,没想到周总理是那么平易近人……”
周总理吃过班翠霞做的锅包肉后很感兴趣。这道菜,除了色、味、香、型之外,还有“声”的特点,因为在咬时能出声音。班翠霞听当时在场的三八饭店主任于秀莲说,周总理吃着这外焦里嫩的锅包肉非常满意:“可别小看这道菜,它的价值也同样能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点。”
【相关链接】
郑兴文如何创出锅包肉?
锅包肉是由滨江关道(俗称道台府)的膳长(即厨师长)郑兴文于20世纪初创制,原是爆炒肉片。后来,郑兴文根据当时外交需要曾去俄国铁路宾馆(今贵宾楼)进修西餐,于是将此菜作了改进,过两次油,用醋和糖烹汁,使之外焦里嫩,即成为我们现在吃到的锅包肉,颇受欢迎。
锅包肉原称锅爆肉,由于外国人发不好“爆”的音,总是误读成平声“包”,于是,后来就叫成了“锅包肉”。1912年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锅包肉又受到各国与会代表的称赞,于是郑兴文被清政府破例授予“滨江膳祖”的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