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一封时隔八年的信
朱敏女儿:
我们身体都很好,朱琦已在做事,高洁还在科学院,兹送来今年上半年的相片两张。你在战争中应当一面服务,一面读书,脑力同体力都要同时并练为好,中日战争要比苏德战争更为迟些结束。望你好好学习,将来回来做些建国事业为是。
朱德康克清
1943年10月28日于延安
这封简短的家信,饱含着朱德对女儿的牵挂从延安寄往莫斯科。由于战火的阻拦无法到达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在苏联边境停留了两个月,最后以“邮路中断,无法投递”为由退回到延安。当朱敏再度看到这封信时,已经是8年后。这八年里,朱敏从国际儿童院到集中营,经历了非人的“红樱桃”岁月。
女儿在德军集中营的时候,收到退信的父亲朱德内心也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想知道她的下落,可是他一想到斯大林的儿子在卫国战争战场上被俘,法西斯把他当人质向斯大林讨价还价,以此换取他们被俘的高级将领,被斯大林拒绝后,法西斯竟残忍地将他杀害了”,朱德便断然决定,“不能为了自己的私事,打扰战争中的苏联政府”。从此,他再不提寻找女儿的事,这封信也被康克清收藏了起来。朱德总司令就是在女儿音信渺茫的情况下,指挥八路军战士浴血奋战,直到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直到1950年,朱敏回国探望父亲以后,才读到之前那封被退回的信。
-对话
朱老总将女儿赶出中南海
记者:您是结婚回国后才第一次见到朱老总,那个时候紧张吗?
刘铮:1953年我们从莫斯科回国。就要见到朱老总了,我心里还是很紧张的。对他的脾气不了解,只是知道他身经百战,现在又是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之一。但我们的第一次见面还是非常愉快的,我也不知不觉就放松了。
记者:当时对朱老总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刘铮:在我面前的,不是一个板着面孔一脸严肃的叱咤风云的元帅,而是一个和蔼可亲、很普通的长者。他问了我们在莫斯科的情况,结婚后的生活,嘱咐我们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帮助。考虑到我们刚回国的一些实际困难,老人家就说:“你们刚回国,暂时就先住在我这里吧。”就这样,我们在中南海与老总住在了一起,他把一楼的两个房间给了我们。他自己的卧室、办公室在二楼。
记者:老总和你们聊天的时候,有没有经常说起当年他在战争年代的事情?
刘铮:很少,他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很少说起过去那些战斗的岁月。那些日子的艰难是为了现在的幸福生活,他偶尔会去回忆,但说得不多。他更多的是在谈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未来,这些才是他更关心的。
记者:在刘建1岁的时候,您和朱敏老师搬离了中南海。为什么一家人刚团圆不久又要分开呢?
刘铮:在建建1岁时,老总告诉我们可以到集体宿舍去住了。他说:“搬出中南海对你们有好处,出去了要和群众打成一片,有利于你们提高。孩子可以留在这里,我给你们管。你们出去了,不要担心家里,要一心一意全部放在工作上,将来要自力更生。”
当时我们对他的这个决定不是很理解,朱敏私下里也跟我说,子女和父母住在一起很正常,对于父亲的决定她有些想不通。但后来经过实践证明,我们才明白了老总的用意,他是要让我们在生活、工作上都养成自力更生的意识,意义重大。
-记者手记
记录灾难
也记录胜利
我是从电影《红樱桃》最早知道朱敏的,那时我的年龄与《红樱桃》中的朱敏年龄相仿。那也是我第一次了解集中营。十多年后,当我坐在朱敏家中,试图一一求证电影中的细节,80多岁的刘铮缓缓叙述,不动声色,如同其头顶悬挂的朱敏遗像,饱满却深藏伤痕。
朱敏家中其实是朱德的一间小型纪念堂,刘铮毫不掩饰,近60年来这个朴素却挂满光华的家,秉持着“老人家”的遗风,从不越雷池一步。
朱敏的身上,集中营的苦难和父亲的影响是两个深深的印记,这两个印记分别记录了人类的一场灾难,和对这场灾难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