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应该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外交、民族政策,新中国将用怎样的国号……对于这些问题,毛泽东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并进行充分的讨论。比如,关于国号问题,毛泽东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有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时用“中华民主共和国”;党中央的文件则有时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在新政协的一次筹备会上,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简称民建)等人主张用“中华人民民主国”,而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等则主张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毛泽东当时却支持沿用“中华民国”国号,理由是:共产党救中国,而不是亡中国,新中国取代旧中国是新政府取代旧政府,不是新国家取代旧国家,共产党反蒋介石不反孙中山。后来,何香凝解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里面包涵了“中华民国”这4个字,其实质是一样的;“民国”的“民”就是“人民”;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共和而奋斗,“国”自然就是“共和国”。毛泽东听后觉得有理,就不再坚持。
关于这段历史,曾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后来总结说:“召开政协和拟定建国纲领的过程,突出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党派协商精神。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大智大勇、胸怀大度,既能提出完整正确的立国方案,又能虚心听取其他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平等协商国家大事;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亦能本着共同负责的精神,竭智尽虑,为国献策,大胆发表意见,敢于进行争论。这种精神,为我国政治生活留下了一种宝贵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