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预演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安民的文韬武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虽然还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但却预演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安民的文韬武略。正如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所说:“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党创造了坚强的武装部队,因此也就学会了战争的艺术。” 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围剿”与反“围剿”、封锁与反封锁的激烈较量中,创造性地领导各苏区特别是中央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揭开了“创造中国新社会的序幕” ,积累了宝贵的治党、治国、治军经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深入考察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科学总结对敌斗争和治国安民的历史经验,逐步形成了包括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革命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等多方面内容的中国革命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构架和活的灵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伟大实践培养造就了我党大批领导骨干和组织、管理人才。据统计,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鼎盛时期,中央苏区党政军群干部总数,共有五万余人。这支干部队伍,是苏维埃和红军时期的一代精英,他们既是苏维埃政权的开创者,又是新中国的奠基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邓小平、陈云、叶剑英、胡耀邦、杨尚昆等,当年都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党政军领导骨干。他们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有经验、最有威信、最成熟的领袖。当年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作过的干部,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方面的重要领导人。
3、培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伟大实践还培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丰富并充实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是培育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前后,在我们党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同这种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在中央苏区写下《反对本本主义》这篇光辉著作,旗帜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各级苏维埃政府把调查研究作为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决定政策的基础,红军也把进行社会调查规定为工作制度,由此形成了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并成功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二是培育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党和政府就牢固地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并努力付诸实践。毛泽东1934年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他强调,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当时苏区的干部都满怀深情地关心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实际问题,树立了共产党人甘为“人民公仆”的形象,赢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三是培育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当年中央苏区的干部没有薪饷,只发伙食费,干部下乡和开会,必须自带干粮。有这样一首革命历史歌谣,被老区人民广为传诵:“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反映出人民群众对苏区干部优良作风的高度评价。当时在苏区政权机关提倡的精简、廉洁、高效的作风,以及为发扬这种好风气而进行的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崇高理想而无私奉献以及对革命工作极端负责精神的集中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弘扬和光大。
三、苏区人民为保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奉献了一切
苏区人民为保卫新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苏区时期,赣南的总人口为240万左右,而参加红军的共有33万余人,参加赤卫队、担架队、运输队等支前参战组织的有60余万人。24万人口的瑞金,一共就有12万人参军参战。赣南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烈士有10.82万人,占江西同类革命烈士总数的43%,占全国同类革命烈士总数的1/16。瑞金共有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17200多名。瑞金下肖村一户农民家庭的8兄弟先后报名参加红军,全部为革命牺牲。红军主力长征后,仅据兴国、瑞金、于都、宁都、石城、会昌、寻乌、上犹8个县统计,被国民党杀害的苏区干部群众就达36154人。
中央苏区频繁的反“围剿”战争,军需浩大。战争物资和经费供给以及繁重的支前任务,全部由苏区人民承担。仅1934年5月至9月,为准备红军主力突围转移,赣南人民就为红军贡献军粮84万担、被毯2万余床、棉花8万余斤、草鞋20万双、米袋10万条,以及其他大量的军需物资。为了红军,为了革命,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苏区人民真正是把家中的最后一把米、最后一尺布、最后一颗盐,全都奉献了出来。
正是因为这样的牺牲和奉献,党和国家没有忘记革命老区。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长期以来十分关心革命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关心老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老区建设给予了政策上的倾斜和人、财、物等方面的帮助,使革命老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曾为中国革命付出巨大牺牲、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必将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顽强拼搏、再立新功!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10月24日。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央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刘孚威 余伯流:《治国安邦的预演 民主新政的初探——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70周年》,《求实》2001年第22期。
4、余伯流 凌步机著:《中央苏区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凌步机 舒龙主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龚培兴 罗惠兰 刘若飞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材,2005年。
6、胡国挺 凌步机主编:《共和国之根》,中央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