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举世闻名的清华大学一向情有独钟,关切备至,表现了极大的热情。
1948年12月,北平解放前夕,为避免清华等名校受到破坏,毛泽东在1个月中,接连3次亲笔批示,电令进军北平的人民解放军有关部队领导人切实“注意保护清华燕京等学校及名胜古迹”,又叮嘱“注意与清华、燕京等大学教职员学生联系,和他们共同商量如何在作战时减少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教职员工一致要求,请毛泽东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名,此事并由张奚若教授转呈。毛泽东欣然应允,遂即命笔题签“清华大学”四字,潇洒遒劲,传作美谈,清华全校师生并以此制作校徽佩戴。
1957年6月11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紧张繁忙的日子里,毛泽东专门派秘书到清华大学进行调查研究。
1958年12月22日,他批阅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所呈关于清华大学工作的一份材料,要求“将此件印发给全国一切大专学校、科学研究机关的党委、总支、支委阅读”。
1959年9月,毛泽东视察了由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负责设计的密云水库,他认真地听取了张光斗等专家教授的汇报后,满意地说:你们的工作做得不错!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负责密云水库设计,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能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提高了教育质量,方向正确,创造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好经验。褒扬之词,溢于言表。
清华园里人才济济,毛泽东与校内的许多学者耆宿交往颇深。1948年11月24日,他阅读了清华大学教授吴晗的专著《朱元璋传》,随即写信称道:“两次晤谈,甚快。大著阅毕,兹奉还。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业已面告。”
对于清华大学的两位爱国师表闻一多与朱自清,毛泽东一向敬重有加,深为感佩。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撰写的题为《别了,司徒雷登》的评论中,热情地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56年2月24日,毛泽东在读悉清华大学系主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上,郑重批示:同意吸收梁先生入党。
1959年9月30日,在国庆10周年招待会上,清华大学体育教研组主任、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教授见到毛泽东。毛泽东亲切地握住他的手,称赞他是中国最健康的人。
1966年6月24日,在“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支配下,清华的“红卫兵”组织竟然将作为清华象征的“二校门”拆除,后在此地基上竖立起一座高大的毛泽东全身塑像。这座塑像首开先例,在全国引发了竖立毛泽东塑像的风潮,后经毛泽东的严厉批评方得制止。20年后,清华恢复校园历史原貌,重建清华二校门,在主楼大厅北墙上,建立永久性的毛泽东青铜浮雕头像,以缅怀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和对清华大学的关怀。此青铜浮雕头像于1987年8月26日落成揭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