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事,要有步骤地进行”,“鲁莽从事,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的方法进行改革,也是不对的”。“要求知识分子一下子就有坚定的工人阶级立场,那是困难的,一定要有一个过程。”“一下子要求很高、很快,这是急躁的,不合乎实际的。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4](pp.11,42,39)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前夕,周恩来又提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相辅而行” [14](p.71) 。1962年2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不可能正面批评“大跃进”的错误,就用了比较婉转的办法批评:“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的现象”,提出要敢于“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 [2](p.349) 这几句话语重心长,是富有针对性的。
1956年1月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周恩来敏锐地认识到“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夜”,“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 [2](p.181) 他在后来多次提出“四化”建设任务时,把“四化”的内容改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并指出“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2](p.412) 周恩来认为“为国家培养各项建设人才,首先是工业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14](p.140) “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锻炼成为一个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并且进一步说明,他这里所说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14](pp.206~207)
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居间调停,做出种种危机处理。他善于确立适度目标,能在激进极端观点间起平衡作用,是毛泽东的危机处理人,邓小平是毛泽东之后的改革家,两人都是“左”倾激进主义的矫正者。 [15]
周恩来是中国当代史上伟大的、永垂不朽的历史人物。他的这些现代化思想,至今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他为中国的振兴与现代化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带领中国走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现代化道路,渐入佳境。
[参引文献]
[1]〔美〕辛西娅·蒙哥马利:《动态战略 持续掌控》,《哈佛商业评论》2008年第2期。[2]《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0页。
[3]中共中央党校编《“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3页。[4]南开《校风》第48期。
[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页。[6]魏史言:《对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初探讨》,见《周恩来研究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49~561页。
[7]《周恩来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8、177、98~99页。
[8] De Ridder-Symoens,H.(1993),Mobility,in H.de Ridder-Symoens ed,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Eu-
rop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Vol.I,pp.280~304.
[9] Hans de Wit(ed.)(1995),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Australia,Canada,Europe and the U.S.A,The Netherlands: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pp.5~9.
[10]哈尔滨工业大学:《坚持方向,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国家教委人事司编《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10~611页。
[11] Alladin,I.(1992),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e Glob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