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周恩来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为中国现代化奠定坚硕基础,他睿智地选择承继,按实际环境及形势,针对时代难题,逐一实现现代化政策,以务实承容态度,吸收外来文化精华而不失自我本质,吸收外来现代化策略创造性地转化为本土现代化策略,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思想;中国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学习外国的互动平衡的思想;关于尊重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思想;关于中国现代化是全盘现代化的思想等,为中国21世纪现代化奠定不可动摇之基础。这些思想对于迈入21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前瞻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周恩来 现代化 思想
[作者简介] 叶国洪,博士,香港浸会大学。
周恩来是动态战略家,为中国现代化持续发展制定动态战略 [1] ———战略随客观形势改变而改变。鉴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周恩来坚定地认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基本立脚点” [2] 。在周恩来眼中,民族化(民族独立自立)是首要目标,但不等于民族传统牢不可破、凡事优越,他主张择优保留,并不死抱传统,亦不盲目抛弃传统,他主张改革不合理制度,合理的仍保留。 [3] 周恩来在青年时发表的文章中,批驳了“国匮民贫”是由于“奢”的谬论,论述了发展科学技术同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关系。 [4] “把器材、资金统统集中搞国防工业,别的生产少了,人民的生活也不能改善,各方面紧张,而武器制造出来,仗又不打,炮不能吃,枪也不能吃,子弹生产多了还不利。” [2](p.237) 掌握现代化推动权后,周恩来又作出战略微调。
1953年9月,周恩来在讲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时指出:“首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2](p.109) 。1954年9月,他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开宗明义地讲:“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2](p.132) 1957年他就提出:“各有关部门必须协调地进行工作”,“全国科学研究力量,应该统筹安排,一方面是适当分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密切协作”。 [5] 周恩来在1963年1月的一个讲话中说:“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2](p.412) 科学技术是关键,周恩来认为,科学是国防的决定因素。“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我们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 [2](p.182) 。1975年1月,在“文化大革命”动乱中,周恩来已经身患重病,在向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中,还重申1964年12月遵照毛泽东指示向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分两步走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计划,号召全国人民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2](p.479) 改革开放是周恩来现代化战略的潜台词。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自力更生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基本落脚点。……国际合作必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2](p.440) 同时,“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p.180)
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同时,周恩来主张中国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