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的阶段。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高瞻远瞩,为适应世界复杂多变的斗争形势,决定将《新中华报》与《今日新闻》合并,改名为《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1947年3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近6年)。中共中央任命博古为《解放日报》社社长,同时兼任新华社社长。1941年5月1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通知说:“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解放日报》的社论,将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毛泽东一直十分关注《解放日报》的发展,他不仅经常为报纸写稿,还深入报社解决问题,做了大量具体工作。
(一)
5月14日,博古在清凉山主持召开《解放日报》第一次编务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调入报社担任总编辑的中央宣传部秘书长杨松,文化名人丁玲及张映吾、曹若茗、王楫、杨永直等十来人。在这次会上,博古提出要把《解放日报》办成战斗的党的机关报,要立场鲜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察与研究国内外形势。总编辑杨松报告了中央批准的办报计划。该计划决定5月15日试刊,5月16日正式出刊。接着,博古十分高兴地告诉大家:“毛主席已为我们的报纸写好了报头。他一连写了7张,你们看看,选哪张好?”
第二天,用边区自制的马兰纸印刷的试刊的大型报纸《解放日报》按期出刊了。第一版登有毛泽东亲自撰写的发刊词和博古写的通讯。5月18日,毛泽东为《解放日报》撰写了长篇社论《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接着毛泽东又起草了《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等社论。博古也撰写了《谣言与烟幕》等社论和时评。报纸把党的主张和见解迅速向全中国、全世界传播。
《解放日报》从创刊开始,毛泽东和博古等写的一篇接一篇的社论、评论,无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他们还为报纸写作新闻、按语、观察家文章、发言人谈话等多种形式的稿件,为新闻写作开创了新局面。毛泽东是在报上发表文章最多的人。他的这些显现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的作品,使报纸光彩熠熠。《解放日报》很快受到抗日根据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同时受到国内外读者广泛关注。有的兄弟党感到十分惊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西北偏僻的贫穷山沟里怎么能对世界形势作出如此深刻观察与正确判断?”
(二)
1942年初,亲自抓党报与新闻宣传工作的毛泽东已渐渐觉察到《解放日报》的弱点和不足。另外,一些十分关心《解放日报》的同志也看到一些问题。这时,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的师哲对《解放日报》的内容比例不当很有看法。他认为报纸用大量篇幅报道国际新闻,并发表了不少社论,而对国内,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情况报道太少。于是他为此写了一个报告向毛泽东反映自己的意见。在1月下旬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让人将师哲的报告念了一遍,接着他要大家都发表意见,讨论《解放日报》的工作。毛泽东吸收大家的意见,对《解放日报》作出重要指示。
说来也凑巧,2月初《解放日报》又犯了一个错误。在2月1日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毛泽东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8日在中央宣传部召开的会上又发表了《反对党八股》的演说,这两个演说的发表,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普遍开展。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是我国“五四”运动以后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最深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运动。可是,这两次极其重要的演说消息,却分别发表在第三版的右下方和左下角,毛泽东的讲话内容在文稿中只有300字。
3月8日,毛泽东针对《解放日报》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给博古和报社的同志写了“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3月17日,博古在编辑部与报社干部大会上认真检讨报纸10个月来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