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窑洞里的会见 |
2008-02-21 17:28:45 |
来源:文汇报 |
作者:摘自《毛泽东在延安十年纪事》 刘益涛著 |
浏览次数: |
|
|
|
|
追击,我们就后退。日本兵力不足,无法占领全部中国。只要人民决心继续抵抗,它就无法用政治手段控制。”
卡尔逊问:“对于战后,中国共产党有什么计划?”
毛泽东答:“我们希望目前同国民党的协定能持续下去,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两党政府。我们认为,银行、矿山、交通应该国有。应发展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作社,我们赞成鼓励私有企业。最后,我们认为,中国应同一切愿意在平等基础上对待我们的国家建立和保持友好关系。”
谈到欧洲局势时,卡尔逊说,德国如果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就会参战。毛泽东说:“不会,英国不会为捷克斯洛伐克而战的。如果德国伸向西南,英国就会作战。”第二年10月,慕尼黑协定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见。
谈论回到抗日战争问题。毛泽东说:“日本把我们包围在五台山。日本和中国都使用突出阵地战术,好像孙连仲在台儿庄所采用的一样。但我们有另外一种类型。以日本在太原府的驻军来说吧,”他推出一只茶杯代表日本驻军的位置,其他四件东西代表中国军队的位置。“太原府东北五台山有聂荣臻指挥下的我军部队,西北有贺龙,西南有林彪,东南有朱德。日本人如果侵入山西,就会受到我们其中一支部队的打击。”接着毛泽东又补充说,“山西是华北的战略枢纽,五台山是山西的战略枢纽,只要我们占有五台山,日本就没法控制这个省份。”
“另外一种包围方式就是美国、苏联与中国联合起来包围日本,那是一种国际的包围。”毛泽东用这句话结束了谈话。
同徐懋庸谈“两个口号”之争
徐懋庸在左翼作家联盟时,于1936年8月就“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争论等问题,写信给鲁迅。鲁迅接信后发表了《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驳斥了徐懋庸。为要弄清是非,徐懋庸于1938年3月到达延安。5月中旬之末,他写信给毛泽东,请求接见。毛泽东第二天就复信徐懋庸,说愿意同他一谈。过了一天,毛泽东派秘书和培元、华民来找徐懋庸,了解一下“左联”的情况。
大约是5月23日,下午3点钟,毛泽东的秘书华民来把徐懋庸带到北门内凤凰山麓毛泽东住的窑洞里。毛泽东刚刚午睡起床,披了一件旧棉袄,和徐懋庸隔着办公桌对面而坐。毛泽东请他吸烟,徐说不会,毛泽东笑笑说:“搞文艺的人不吸烟的可不多嘛。”然后说:“现在就谈谈吧。”徐懋庸把他所知道的“左联”的情况,“左联”解散的过程,两个口号的争论,他给鲁迅的信,鲁迅的那篇驳斥他的文章,以及事后上海的舆论对他的态度,他来延安要求弄清是非的决心,详细地谈了大概一个半钟头。毛泽东十分认真地听着。当徐说到他后来基本上认为鲁迅是正确的时候,毛泽东把“鲁迅”两字错听为“路线”,马上就问:“路线?谁的路线是正确的?”徐说:“我说的是鲁迅,不是路线。”毛泽东笑了一下说:“哦!”
毛泽东把徐懋庸的话全部听完以后,就两个口号的争论问题,谈了以下内容:
“我认为,首先应当肯定,这次争论的性质,是革命阵营内部的争论,不是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争论。你们这边不是反革命,鲁迅那边也不是的。
“这个争论,是在路线政策转变关头发生的。从内战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个重大的转变。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由于革命阵营内部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的不平衡,认识有分歧,就要发生争论,这是不可避免的。其实,何尝只有你们在争论呢?我们在延安,也争论得激烈。不过你们是动笔的,一争争到报纸上去,就弄得通国皆知。我们是躲在山沟里争论,所以外面不知道罢了。
“这个争论不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益的。争来争去,真理越争越明,大家认识一致了,事情就好办了。
“但是你们是有错误的,就是对鲁迅不尊重。鲁迅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