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云与困难时期的粮食进口 |
2008-01-04 18:12:37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唐正芒 |
浏览次数: |
|
|
|
|
国出口换汇主要靠农副土特产品和传统手工业产品。对此,陈云阐析说:
“现在有进口两百万吨粮食的可能,已经快要签合同了;如果能再多进来一些,我们也要。那末,这里就发生一个问题,有些东西要出口,比如核桃、瓜子、红枣等,国内吃得就少了。我们现在究竟要顾哪一头?我看,要顾进口粮食这一头。如果顾那些零零碎碎的吃的东西,是解决不了大问题的,还不如把这些有出口市场的东西都集结起来,换粮食进来。”“总之,顾了东头顾不了西头,要有所得就会有所失。如果这也舍不得丢掉,那也舍不得丢掉,结果什么也得不到就是了。”
为了搞好产品出口,争取进口更多的粮食,陈云作了周到的考虑,提出要建立出口商品基地。“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张小泉的剪刀,苏州的檀香扇,杭州的绸伞等等,过去都有较固定的原料供应基地,现在我们都打乱平分了,是不符合经济原则的。”他提出要用一年半的时间,把出口商品基地搞起来,以便能稳定出口,争取外汇,增加粮食进口。
由于粮食紧张,造成棉农的棉花生产也下降,致使穿衣也成为国计民生中的重要问题。但当吃饭与穿衣、进口粮食与进口棉花发生矛盾时,陈云坚决把进口粮食放在第一位。当时老百姓的布票已经很少,但陈云说“讨论进口粮食的时候,我们还是定下来每人再减少一尺布,每人减少一尺布,就可以多进口十亿斤粮食……我看宁肯每人减少一尺布,多进口十亿斤粮食”。因为吃饭、穿衣两相比较,吃饭问题又更紧要。所以陈云把进口粮食放在第一位,作急务来安排。
增辟粮源
确定进口粮食决策后,陈云同周恩来一道,与粮食、外贸等部门负责人一起,多次商量进口粮食数量,并使进口数量逐渐增加。1960年底曾定进口大米150万吨,陈云根据灾情和粮食紧张程度,争取增加到250万吨。1961年周恩来分析国际市场上粮食行情,认为可进口粮食400万吨,陈云当即按这个数量筹划。1961年3月广州中央工作会议又决定增加到每年进口500万吨粮食。以后连续五年都大致稳定在这个数。在那个年代,向哪个国家进口粮食也是有所选择的。美国虽是世界粮食市场的大供应商,但因中美关系尚未解冻,大家都似乎有意回避。只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订购粮食,而不从美国进口。在1961年8月的庐山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又向毛泽东提出,可否通过当时同中国关系比较密切的法国,转口购买美国粮食,毛泽东表示可以。不久后,美国粮食就通过法国,而源源不断地运进了中国。
从1961年到1965年,国家每年进口粮食500万吨左右,进口的这些粮食占我国当时粮食总量虽很小,但它在粮食的调度上,作为国家掌握的大宗粮源,是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它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尤其是起了应急的作用,如1961年6月30日以前抢运到国内的215万吨粮食(43亿斤),就避免了京、津、沪、辽和重灾区粮食脱销的危险。此外,这时的进口还补充了部分国家粮食库存,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起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