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周恩来和邓颖超于武汉,在荷兰导演伊文思赠送给八路军的摄影机前留影
1940年3月26日傍晚,在延安杨家沟外的草坪上,举行了一场气氛热烈的电影放映会。毛泽东等和延安军民一齐观看了苏联纪录片《大战张鼓峰》等影片。此时,站在放映机前为观众放映电影的,就是刚刚从苏联归国的周恩来。
1939年7月初,周恩来在延安意外摔伤右臂,因伤重飞赴苏联治疗,他在苏联学会了电影放映技术。1940年春,他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带回共产国际赠送的一架电影放映机和三部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和《夏伯阳》,那时延安会放电影的人很少,周恩来经常亲自给观众放映和解说。
早在学生时代,周恩来就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在南开中学他曾男扮女装出演话剧,留学法国时接触到欧洲电影,他在苏联又看到十月革命后新兴的红色电影。1936年7月,周恩来在陕北百家坪接见了来访的美国记者斯诺。斯诺带有一架16毫米电影摄影机,他拍下红军部队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影像记录,这是周恩来第一次走上银幕。
抗日战争爆发后,荷兰著名电影导演伊文思来华拍摄纪录片。周恩来在武汉前往旅馆会见他,向他介绍了共产党军队抗日的详情。伊文思秘密前往八路军办事处,拍摄了周恩来召开军事会议的情景,编在著名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中,向欧美各国宣传八路军和共产党。
伊文思想到延安去拍电影,但是受到国民党方面的严密监视去不了。
著名摄影家吴印咸之女吴筑青回忆道:“伊文思说:如果我去不成,就把我这台机器和胶片送给你们。”后来他把在西班牙拍片子时用的那台35毫米的电影摄影机送给了八路军。
周恩来为了建立人民的电影队伍,在1938年春派袁牧之到香港去购买电影器材,买下一架16毫米摄影机和一批胶片。
在周恩来的精心部署下,这些电影器材由袁牧之和吴印咸带往延安,于1938年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拍摄了纪录片《延安和八路军》,开创了人民电影事业。
延安电影团在延安拍的这些片子,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状况,同时,也起到一个极大的宣传作用。当时电影团的放映队在延安以及晋察冀地区到处去放映,很辛苦,他们放的苏联影片和延安电影团拍摄的《南泥湾》,受到热烈欢迎,大家都觉得那是我们自己的电影。 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电影团进军东北,接收远东最大的电影制片厂——满映,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
1946年,解放区电影人陈波儿去上海,在蔡楚生等人帮助下,秘密购买了一批电影器材,包括一台35毫米摄影机、2万米电影胶片和灯光器材等。
周恩来在南京让电影工作者程默,跟他一同乘坐美国特使马歇尔的专机,押运这批来之不易的电影器材飞回延安。有了这些设备,解放区成立了延安电影制片厂,开始尝试拍摄故事片,平津战役胜利后又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
开国大典前夕,周恩来特别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用电影胶片真实地记载下这一盛大节日。此后,每逢重大的国内活动或国际会议,周恩来都对纪录新闻电影的工作格外关注,亲自指示,严格要求。1953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门负责新闻纪录片的摄制。
新中国诞生后,长春、北京、上海各电影制片厂,摄制出《中华儿女》《赵一曼》《钢铁战士》《翠岗红旗》《白毛女》等众多优秀影片。1951年3月,新中国电影以新片展览月的方式呈现给全国人民。 周恩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好坏,要由群众回答。”《大众电影》编辑部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精神,从1961年开始筹办电影百花奖。1962年5月22日,第一届百花奖授奖大会和电影工作者联欢晚会,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
周恩来和电影演员关系非常融洽,在一起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