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作家、诗界泰斗臧克家,一生中在各种场合,多次亲睹亲聆周恩来那慈祥的面容和亲切的声音,但真正面对面促膝交谈只有3次。
首次在1942年秋,臧克家在抗战的洪流中,辗转来到山城重庆。约二三年后的一日,周恩来召集战时作家座谈会,臧克家应邀参加。其时与会者只有十二三人。周恩来就坐在臧克家对面,关切地问:“臧克家同志,你是山东诸城县人吧?”接着又说:“你的老同学李宇超同志在延安常提到您,他在做外事处副处长,工作得很好!”一席话使臧克家倍感温暖,当即激动地对周恩来说:“感谢周先生对我的家乡和我本人的关心与鼓励。”说到关心却有件事情令臧克家终生难忘。当时何其芳做周恩来的助手,臧、何老友谈心,臧克家讲到老家状况:“家有一个继母,一个妹妹,不识字,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家乡解放早,无法通邮,生计很艰难。”何其芳向周恩来如实作了汇报。时至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回到故乡,方知几年前省委通知县里,给臧家送来优待粮,二斗小麦、二斗大豆。此事臧克家深受感动。
上世纪40年代末,白色恐怖笼罩上海,环境恶劣,郭沫若、茅盾、叶圣陶、阳翰笙等文化名人先后秘密避往香港,臧克家遂于1948年底蛰居港地。1949年3月,中共党组织安排一艘外轮“宝通号”,满载100余位文化文艺界人士回北平。到北平后,住在前门永安饭店。几日后,周恩来到寓所看望大家,他热情地对臧克家说:“你现在回到了新天地,该诗兴大发了,盼望你的新作品问世。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吗?请随时说。”此刻臧克家激动地热泪盈眶,连连说:“谢谢,谢谢……”后来臧克家写了一首小诗:
你会觉得心的太阳,
到处向你照耀,
当你以自己的心,
去温暖别人。
臧克家写道:“周恩来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
臧克家第三次面见周恩来,是在1956年春夏之交。当时周恩来为繁荣文艺创作问题在中南海紫光阁设宴招待作家,约有七八十位,文化部负责人钱俊瑞、齐燕铭、周扬等都出席了。餐前周恩来先行座谈,不设题目,似家庭团聚,随意漫谈,会上充满了欢乐融洽的气氛。周恩来逐一亲切地询问:“冰心同志,你身体好吗?”“巴金同志,你生活怎样,每月开销多少?”然后,周恩来转而注视着臧克家,关切地说:“臧克家同志,你是作家,怎么不在作家协会工作,而在人民出版社工作?”这突如其来的发问,臧克家没有准备,随即答道:“在哪里工作都一样,放心吧,总理。”但此后不久,周扬约见臧克家,闲聊几句后,和蔼友善地说:“臧克家同志,我们想请你,还有吴组缃同志,到作家协会书记处工作,你看怎样?”臧克家说:“我服从组织分配,但怕工作做不好呀!”过后臧克家联想到周恩来在宴会上对他工作的提问,方恍然大悟。这次工作的调动,充分体现了周恩来对艺术家的关心和体贴。从此,臧克家摆脱了出版社办公室琐碎事务的拖累,回到文艺队伍专心从事文艺事业和文学创作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档案大观》 2008年1月18日 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