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他说,书是要读的,不是装潢门面的。有些人把书锁在书橱里,实际是不看的。我们要做工作,想抽出专门时间读书是不多的。我到处放书,随手拿来,读上一页一段,多方便啊!
有一次,我们陪同毛泽东去绍兴游东湖。毛泽东一路兴致勃勃地同我们谈《红楼梦》,结果湖未游成,《红楼梦》倒谈了两个小时。
据我所见,毛泽东读书非常认真,常常在书页中圈圈点点,旁注眉批,写评论。毛泽东读书很多,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哲学、文学、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真是博览群书。他还向我们讲了唐代杰出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勤奋治学的精神。他说,韩愈的《进学解》是篇好文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很有道理的。要获得精深的学识,就得靠一个“勤”字。
毛泽东还讲到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说屈原如果再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如《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中国状元写不出好东西,好的文章是那些不得志的人、穷秀才写出来的。
毛泽东还以杭州西湖的六和塔作比喻,说明做学问先要打好基础,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叠起来”。
毛泽东的这些谈话和比喻,对我们教育是很深的。他在繁忙的岁月里,还那么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毛泽东读书,很重视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他常常用孟子的话来启发我们,“心之官则思”,脑筋这个机器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大脑是加工厂,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多想出智慧,要去掉我们党内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他还对我说,住在北京出不了好东西,要经常到下面去,到群众中去,走一走,看一看,调查实际情况,呼吸新鲜空气,为“加工厂”收集原料。所以毛泽东十分重视把读书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他经常向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基层干部作调查。
在浙江,毛泽东视察过许多地方。在杭州小营巷,他走进普通居民的家,详细询问街道卫生和群众生活情况。在省农科所,他扶犁耕地,很有兴趣地听取对农机科研工作的汇报。在省军区后勤部的油库里和金华驻军的连队里,他和解放军战士亲切交谈,关心他们的成长。在富阳新登、萧山西兴,他察看水稻、蚕桑、络麻、油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设想如何发展农业生产。在金华双龙洞水电站,他仔细察看水电机组设备,热情赞扬工人们的自力更生精神。在列车车厢里,他接见金华、兰溪、永康、诸暨、萧山等县县委书记,向他们调查有关农村工作的重大政策问题。在杭州住处,他亲自提名请上海的几位著名专家和教授,来杭州共议大政方针。毛泽东这种不耻下问、虚心向群众学习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读书的建议》和杭州丁家山读书活动
毛泽东勤奋读书,但不迷信书本。他一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1958年,我国开始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了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严重错误。 不久,党中央和毛泽东觉察到这方面的错误,并且着手予以纠正。
1958年11月9日,毛泽东在郑州写下《关于读书的建议》这一重要信件,指出:“此信送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这四级党的委员会的同志们。不为别的,单为一件事:向同志们建议读两本书。一本,斯大林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本,《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
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身体力行,带头读书。毛泽东说:“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要再看一遍。省委常委、地委常委以上干部要研究一下,都要研究这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