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以前》,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印,1942年10月出版。
在紧张的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为什么要花很大的精力亲自主持编辑几部历史文献,今天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些著作及其影响
白逸如作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曾亲自主持编辑了三部历史文献集:《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和《两条路线》。这三部文献集,对延安整风运动的顺利开展,对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研究党的历史上的路线问题,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在当时,对这三部署名“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印”的文献集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党书”。 今天的读者或许会问,在紧张的革命战争年代,身为党的实际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为什么会花很大的精力来亲自主持编辑几部历史文献呢?
“党书”起源于为党的七大准备的文献材料
其实,起初收集党的六大以来的历史文献,只是为了给预定于1941年上半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准备材料,并没有汇编成书的打算。这项工作于1940年下半年开始,最初由任弼时等人负责,后来改由中央秘书处承担,毛泽东负责督促与审核。中央秘书处的王首道和裴桐两位同志,协助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他们每收集到一份文献,就送给毛泽东审核,审核完后直接送印刷厂排印。
在审核这些历史文献的过程中,毛泽东读到许多过去没有看到过的材料,这使他对党的历史有了一个系统地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十年内战后期打倒一切的“左”倾错误路线的形成及其给中国革命造成的严重损失,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红军在军事上的错误,但并没有来得及系统总结那段历史,也没有讲是路线错误。因此在当时,即使在党的高级干部中,也还有人对这条“左”倾错误路线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根本否认有过这么一条错误路线。毛泽东认为,不弄清这个问题,要成功地召开七大是不可能的。因而他认为有必要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开展一个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的活动,以提高党的高级干部的路线觉悟,统一认识。于是,在1941年8月、9月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建议把这些历史文献汇编成册,用作党的高级干部学习与研究党的历史的材料。
“党书”是怎样编辑、出版的,产生了哪些影响
经中央同意,从1941年9月开始,毛泽东开始着手《六大以来》的编辑工作。他按照“专题-时间”的体例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编排,共分为政治问题、组织问题、军事问题、锄奸问题、职工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宣传教育八个专题,每个专题内再按文献发布时间先后进行排列。在排印过程中,又陆续找到一些文献,这部分文献分别放在相应的专题之后,在目录中以“补遗”或“拾遗”标明。
《六大以来》分上下卷,汇集了从1928年6月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到1941年11月期间党的历史文献519篇,包括党的会议纪要、决议、通告、声明、电报、指示以及党报社论、主要领导人文章、信件等,共约280多万字。在编辑过程中,毛泽东还有意识地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了筛选,先后挑选86件重要文献,以散页的形式发给延安的高级干部学习研究。这86件文献有一部分是反映王明“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产生、形成、危害及其被纠正的文献,另一部分是反映党在这一时期一系列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关于全面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形成的文献。这些文献在1941年12月合订成《六大以来》选集本。因此,《六大以来》实际有汇集本与选集本两种版本,选集本是当时党的高级干部学习与研究党史的主要材料。
|